中医生理学总结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492131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生理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生理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生理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生理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生理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生理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生理学总结(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3、适应性4、生殖第三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肾脏小动脉平滑肌对肾血流量的调节。)(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功能的主 要调节方式。基本调节方式: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等)通过体液到达靶组织,从

2、而影响靶组 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2、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调节越敏感则出现的波动越大, 而敏感性越低,则滞后越久。)(1)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 动相反方向变化。意义:维持稳态。 缺点:滞后、波动。(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 动。(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意义:完成某一生理功能。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亲水性基团都朝向膜的外表面或内表面,而脂肪酸

3、烃链则在膜的内部两两相对。(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净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着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02、C02、乙醇、 脂肪酸、类固醇)(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才能从 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的转运形式。*Ca2+、Na+、Cl-细胞外液多于细胞内液;K+、蛋白质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 易化扩散分两类 载体(carrier)介导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

4、K+、Ca2+、Cl)。 分类:化学(配体)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介导这一过程的细胞膜蛋白称为离子泵。分类: 原发性主动转运a 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b 钠 -钾泵的概念:钠-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本身具有 ATP 酶的活 性,能分解ATP,为Na+、K+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故钠钾泵亦称Na+-K+依赖式ATP酶,简称钠泵。c 钠-钾泵的转运机制细胞内Na+浓度或细胞外K+浓度较静息时增高,钠-钾泵即被激活,分解A

5、TP使之释放能量, 利用此能量由细胞内转运3 Na+至细胞外,由细胞外转运2 K+至细胞内,形成和保持了膜内高K+,膜外 高Na+的离子不均衡分布。d由于钠泵的活动使细胞外正离子净值增加而使电位升高,因此也将钠钾泵称为生电钠泵。e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I由钠钾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II 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III膜内外Na+浓度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IV钠钾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 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V钠泵活动的生电性,可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静息电位。 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绒毛和肾小管上

6、皮的吸收) 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在细胞膜产生的囊泡帮助下消耗能量进出细胞。 胞吐、吞噬、胞吞(吞饮:液相胞吞、受体介导胞吞)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细胞生物电现象与产生机理1、静息电位:(1)概念:细胞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2)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3)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大小: K+Cl-Na+(4)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减小称为去极化;膜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或超

7、射;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称为复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减小称为去极化;膜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去 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或超射;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 为复极化。2、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 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形成的尖锋样波形)(2)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一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一K+外流所致(3)动作电位特征: 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全或无定

8、律&不衰减传导3、动作电位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4、兴奋的传播: 局部电流5、离子功能状态 以Na+通道为例,有3种功能状态:“备用”状态;“激活”状态;“失活”状态。6、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电位f是指能够产生去极化而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A. 定的刺激强度:阈值(阈强度)一是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 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B. 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C. 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当细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只产生小的去极化,称为电紧张电位,Na+通道并未开放。在刺激停止后膜电位 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样形成的膜电位称为局部电

9、位。去极化的局部电位是由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 Na+通道开放Na+内流产生的电位叠加形成。局部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其电位幅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 而减小,并且可叠加。7、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在一定时间内,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 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细胞兴奋性轻度的高于正常水平。(4)低常期8. 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传导的机理是什么?细胞膜受到刺激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时,在膜的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产生由正电位到负 电

10、位的局部电流流动,使邻近部位的膜发生去极化,膜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于是兴 奋由原先部位传导到邻近部位。第四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三、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概念:将肌细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纤维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的信息传递。肌质网中Ca2啲贮存、释放和再聚 积。结构基础:三联管兴奋-收缩耦联的因子:Ca2+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缩短,但肌肉张力增大。(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明显缩短,但张力始终不变。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11、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 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概述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意义:维持正常的细胞生理功能和机体生命 活动。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1、血浆蛋白质:白蛋白(A)、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肾脏疾病会导致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2、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

12、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1)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和功能。(2)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形成,主要是白蛋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3、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也即 70-80ml/KG 血液。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人血浆的正常pH为7.357.45。血浆pH低于7.35,称酸中毒;如高于7.45,称碱中毒。四、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二)免疫和防御功能(三)维持内环境稳态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

13、胞1红细胞的数量:我国健康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05.5)X10i2/L,女性为(3.55.0)X10i2/L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可塑变形性:机体内正 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3红细胞的功能:运输02和C02 (主要)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能力免疫功能4.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蛋白质、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也叫缺铁性贫血)辅助物质:维生素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叫大细胞性贫血) 调节物质:爆式活性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二、白细胞的数量:健康成年人白细胞

14、数为(4.010)X109/L,新生儿高于成人,为(12.020.0)X109/L三、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管收缩、血小板栓子形成、血液凝固)( 2) 促进血液凝固(3) 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1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2 红细胞凝集的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和相应的抗体

15、(凝集素)发生的抗原抗体反 应。二、红细胞血型(一) ABO 血型1. ABO血型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抗原和B抗原而分型。 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型分为如下血型:血型凝集原凝集素A型A抗BB型B抗AAB型A+B无O型无抗 A+抗 B2输血的基本原则:血型相合、配血相合。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膜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工作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房室结(也称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没 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特性,故又称自律细胞)*房室结的结区没有自律性。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一一K+外流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0期(去极化)Na+内流,Na+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