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For循环语句3.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49159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1 For循环语句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4.1 For循环语句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4.1 For循环语句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4.1 For循环语句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4.1 For循环语句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1 For循环语句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1 For循环语句3.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r循环语句“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使用教学设计学校:中卫市第一中学学科:信息技术姓名:黄杰For循环语句“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使用一、案例背景1.教学课题:For循环语句“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使用2.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版信息技术教材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4.学时数:本节内容为1课时。二、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在VB中,循环结构包括ForNext和DoLoop两种循环语句。本节介绍For循环语句,旨在为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做准备,为今后要学到其他语句和内容做铺垫,为灵活运用循环语句解决不同的问

2、题做基础,以及为今后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思想做工具。其重要性与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并重。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本节课内容选自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第二章第四节内容,其内容主要介绍For循环语句的格式、执行过程和怎样使用它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二)学情分析1.学习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2.知识技能:在高二的数学课上,该内容被提到过,但学生对该内容印象并不深刻,但对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3.学习风格:对新鲜的事物抱有好奇心;有较为强烈的好胜心和进取心,富有激情;思维敏捷、灵活,记忆力好;但思维层次较为表浅。(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For循

3、环语句的基本格式,会分析For循环语句执行过程;(2)会使用For循环语句编制程序解决简单的问题;(3)理解和使用“基于关注点分离”的计算思维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和思考,掌握For循环语句的书写规则,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和运行规律,使用“基于关注点分离”的计算思维方法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使用“基于关注点分离”的计算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教学难点:确定循环体的内容。(五)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本节课既有基本的知识点要掌握,也有“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要应用,为了让这两者达到比较好的融合,在

4、练习题目的选择上,选择了符合“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特点且难易合适、具有梯度的题目,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又能融方法于其中,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的内容,同时也自动地学习了“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使用。为了引出学习内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设问题的方法,设置多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学过的知识,发现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为了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做了一定的示范和引导。(六)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课件(For循环语句.ppt),程序设计软件(Visual Basic6.0)。(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用问题带动思考,理解循

5、环结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归纳通式。一、 问题引入展示问题,明确循环结构诞生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提问:输出10以内的偶数可以使用print语句,那么输出100以内的偶数,该怎么办呢?提问:将这段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那么怎么改进呢?二、观察与改进引入解决方法,提出循环结构,总结通式,为学习使用for循环语句做铺垫。知识点:循环结构是一种语法或规则,专门用来处理程序设计中一条或多条语句重复出现的情况。通过观察,得出使用顺序结构解决语句重复出现的问题很繁琐的结论。找出重复出现的语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使用变量代替变化的常数部分,学习归纳重复出现语

6、句的通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引出课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归纳通式的能力。学习新知识记忆for循环语句的格式,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三、 记忆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展示for循环语句的格式,要求学生稍作记忆。1.揭示其使用方法:红色和青色部分是系统将其作为保留字留给我们的内容,汉字部分是需要我们自己填写的,使用for循环语句就像在做填空题,去掉汉字,填写自己的内容,即可使用。2.补充知识点:for循环也叫做计数循环,究其原因,for循环语句在被执行前就能够明确地知道其循环体可以被执行多少次,也就是循环次数是预先知道的。四、 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学习

7、for循环语句的格式,理解格式中需要填写的汉子部分的填写规则。默读和记忆for循环语句的格式。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学习基本知识,为以后解决问题做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做铺垫。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对解决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故,为今后做准备。实践练习使用for循环语句,熟悉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五、 实践练习使用for循环语句,学习确定循环变量、初值、终值、步长和循环体,解决课程开头设置的问题,并理解该条for循环语句是怎样被执行的。在教师示范后,学生上机练习for循环语句。学习怎样确定for循环语句的初值、终值、步长、循环变量和循环体。理解执行过程。上机实践

8、程序。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成功的前提是一定能理解该条语句,因此,代入相应的值,具体到某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累加在前面知识上的一个提升六、 设置问题,引入累加转化问题,将其变为累加计算问题,归纳累加的通式,确定for循环语句的循环体,初值、终值、步长等。转换问题,口算得出了该问题的答案。利用学过的赋值语句,理解并归纳出累加的通式。累加是for循环语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以此出现的变形问题较多,此时学习累加,是为了今后做准备。实践练习掌握累加的使用,进一步熟悉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七、 实践练习教师提示:该练习可以在前一个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即可。展示学生完成的程序。上机实践

9、练习该题目。仅仅只是理解了累加是不够的,还需要上机实践,因此,为了掌握累加的使用,必须上机实践,也是为后面的内容打基础。学习思维方法学习“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使用步骤八、 设置问题,引入“基于关注点分离”的计算思维方法提出问题:3.编写程序,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之和。展示“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尝试掌握。九、解决该问题将该问题留给学生上机实践解决。教师提示:该练习可以在前一个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即可。师生一同叙述修改该程序的地方。理解该方法的使用。上机实践解决该问题。训练思维方法,可以提高思维质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练习巩固新知识和思维方法十、 布置问题,

10、巩固练习教师提示:系统默认变量s的初值为“0”,故,累乘需要给s赋“1”的初值。学生上机实践,解决该问题。课堂已经接近尾声,相对来讲,For循环语句已经快要成为旧知识,思维方法成为了新知识,该实践练习是巩固For循环语句和练习思维方法。拓展承前启后,对基于关注点分离方法的的使用有一定的评价作用十一、 布置拓展问题引导学生给出关注点,并思考基于这些关注点能够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说出关注点,思考怎样基于关注点分解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训练学生使用“基于关注点分离”的计算思维方法,为学习循环的嵌套做铺垫。小结总结本节内容十二、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

11、过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及时地回顾和反思是为了对自己学习进行总结和鼓励。(八)教学反思1.尽管教师对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做了具体的说明,也用具体实例应用了For循环语句,但在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依旧不能准确快速地将重复出现的语句放置在循环体的位置上,或将不是循环体的语句放在循环体的位置上。不论是我认为基础较好的班级,还是基础较弱的班级,学生在此处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说明两点,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确实有别于其他课程,其特点是:嘴上说得出的答案,脑袋里想得通的道理,一上机,未必都能实践成功。第二,在对for循环语句的理解和使用上,不论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排第几,面对这

12、些,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2.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是计算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软件工程课程中重要的方法。在程序设计中,该方法还是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出来,并方便教给学生,但是,通过拓展任务的初步解决,学生的反应是对问题进行简单地分割,即,题目的文字描述里有什么,就直接将其作为关注点,而不是观察题目给出的图形,也不做更多的思考。反思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可能与我设置的阶梯问题有关,猜想:在学生解决“3.编写程序,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之和。”问题的时候,已经知道其中两个问题怎么解决了,所以,在使用“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方法的理解过于表浅了。如果课程一开始就将“3.编写程序,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之和。”问题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解决,然后再对方法进行介绍,是否会好一些呢?也有可能是学生练习使用这种方法的机会还少,如果多设置几个问题,用该方法来解决,学生练习的多了,或许也能更好地掌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