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49083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及生产加工设备的探索作者:山东淄博市蜂业协会 张敬惠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共青团东路25号龙泽苑2#3单元302邮编:255000 电话:13808943138 e-mail:说起蜂蜜结晶,已经困扰企业多少年了,多数企业对蜂蜜结晶很无奈,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其实,蜂蜜结晶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能够延缓,只要掌握了其结晶的原理,就能够控制结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达到了延缓的目的,而更多的企业也做到了不结晶的产品,只是不能把握其原理,达到彻底控制。蜂蜜结晶,是葡萄糖过饱和溶液物理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葡萄糖结晶体不稳定,很容易析出,成为结晶核,凡有这种成分的糖液都有结晶属性,如

2、葡萄糖糖浆、果葡糖浆等,由于蜂蜜中的葡萄糖也是过饱和状态,所以结晶也是蜂蜜的属性。蜂蜜结晶,既不同于沉淀,也不同于凝固,并非化学变化,品质没有改变,不影响食用,遇热还原,又可成为液体。蜂蜜结晶的形状不统一、不规则,使生产企业难以向消费者解释,所以只好对结晶的蜂蜜反复融化,蜂蜜的颜色会越来越深,产生羟甲基糠醛,降低活性酶,影响蜂蜜的新鲜度,破坏营养成分。蜂蜜会结晶,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结晶又不只是蜂蜜的特性,上面讲到葡萄糖糖浆、果葡糖浆等也会出现结晶,所以即使是结晶的蜂蜜也不能断定是好的蜂蜜;纯正的刺槐蜂蜜、枣花蜂蜜一般不结晶,但是市场上不结晶的刺槐蜂蜜和枣花蜂蜜又不能断定是好的蜂蜜,因为掺杂了饴

3、糖的蜂蜜也不易结晶;而纯正的刺槐蜂蜜和枣花蜂蜜又很难采到,因为赶花期的蜜蜂,采完油菜蜜就转入刺槐蜂蜜,枣花蜜期和荆花蜜期有些地区也会交汇,因此这些刺槐蜂蜜和枣花蜂蜜也很容易结晶;纯正单一的花蜜非油菜蜜莫属,而油菜花蜜是最容易结晶的,油菜蜜是我国每年上市早、产量大,结晶多的一个单一花种蜜。蜂蜜结晶,也是行业内让上层左右为难的事情,一是想宣传蜂蜜结晶,说“结晶的蜜是好的”,二掺杂了果葡糖浆的蜂蜜也会结晶,难圆起说,连行业内部都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又如何让消费者去认识?二是宣传财力有限,仅在行业内部宣传。而在行业内部,谁人不知道这些蜂业界的基础知识?可是广大的消费者却很难或者很少知道,大多数消费者认

4、为蜂蜜结晶就是蜂蜜中掺杂了白糖而出现的沉淀,也有些消费者认为是蜂蜜变质了。有的蜂产品企业生产的瓶装蜜,两个月内就会出现结晶,甚至一个星期之内就会结晶,货物未出仓就在仓库里结晶,所以一些蜂产品生产企业,为了使蜂蜜延缓结晶,延长货架期,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违背国家标准去生产,从过滤、温度、添加东西等方面入手,有的虽然起到一点作用,但效果还是不如人意。蜂蜜结晶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它与温度和水分有关系,还与花粉颗粒和灰尘有关系,更主要的是与自身的结晶核有关系。蜂蜜的结晶与温度的关系:温度高了,葡萄糖的溶解度也就高了,不会产生过饱和状态,自然不会结晶,但是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和南北温度的差异是人们

5、无法改变的;蜂蜜的结晶与水分的关系:水分含量高了,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低了,结晶过程就会缓慢,如不成熟的蜂蜜,水分含量高,即使出现结晶,也不会全部结晶,但是由于溶液的粘滞度小,葡萄糖的结晶核会沉淀到底部,而结晶的葡萄糖只含有9.1%的结晶水,这使得蜂蜜上层的液体部分含水量增高,在适宜的条件下,这种蜂蜜很容易发酵而变质;花粉颗粒和灰尘与结晶的出现有因果关系,没有结晶核蜂蜜自然不会结晶,生产企业可以做到改善,但是比较麻烦,目前国内企业均未完全做到这一点。虽然不会过多增加成本,但是占用容器周期长,占用的场地也大,好多小规模企业做不到。花粉颗粒和灰尘不是蜂蜜结晶的关键,但与出现结晶的时间长短有主要关系。

6、处理蜂蜜结晶,关键的是处理蜂蜜本身所含有的葡萄糖结晶核,使之延缓结晶,达到保质期内不结晶的目的。生产瓶装蜂蜜一般会出现的问题:结晶、起泡、起沫、发酵、涨瓶、絮状、起雾、黑点、黑颈、卫生指标不合格等现象。其实,处理瓶装蜂蜜的这些问题,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艺过程,不能单纯的说是哪一方面的问题重要、哪一方面的问题不重要。据了解,一些企业听说温度对结晶很重要,过度加温而使蜂蜜酶值和糠醛指标不合格,有些企业认为果糖含量高就不结晶,结果违背国家蜂蜜标准人为添加果糖生产,蜂蜜还是照常结晶。这些顾此失彼的生产方法不但不会防止蜂蜜结晶,还会破坏蜂蜜的成分,是不科学的。蜂蜜结晶是它的属性,蜂蜜正常结晶状态与非正常结

7、晶的时间和形状是不一样的。一般通过加工生产后的瓶装蜂蜜正常出现结晶的状态是:在瓶子底部出现点点朵状,很长时间变化不大,不易连在一起,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在一两年的时间之后也不会出现很多的结晶核,而通过全面的系统工艺流程生产的瓶装蜂蜜,在货架期内不会发生或很少发生结晶。如果加工生产后的瓶装蜂蜜在几个月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现结晶,那就是非正常的结晶,是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不正确造成的,属于人为因素。处理蜂蜜结晶,是一个整套的系列工艺系统。不能单纯的强调温度和过滤,要有合理的生产工艺,准确而严格的操作方法,以及更多的注意事项,这些环节缺少一项就会前功尽弃,达不到控制结晶的目的。针对蜂蜜结晶的原理,我们知

8、道,有些是人为不可控制的,譬如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有些是通过生产加工控制的,譬如结晶核析出,其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收购选料配料结晶融化预热粗、细过滤浓缩破坏结晶核灭菌杀死耐糖酵母菌精滤、储存罐沉淀脱气装瓶检验包装入库。在加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温度控制和过滤目数是不一样的,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必须按照操作方法和一切注意事项作业,整个操作系统完整、全面的配合,才能使生产的蜂蜜不结晶,不起沫,不产生絮状、黑点、黑颈,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霉菌一次性合格,符合蜂蜜国家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五花八门的保健食品中,天然的蜂产品还是众多消费者的首选,蜂产品不再只是少数人

9、群能买得起了,它已经进入了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带动了整个蜂产品行业的迅速发展,已有的蜂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产值几个亿的企业逐年递增。一些养蜂人手中有了些积累后,继而走向终端市场,进入蜂产品加工行列。由于这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起步晚,门槛高,相对他们的积累不足,所以对设备和加工技术的选择上应该进行全面的比较,把现有资金利用的恰当合理,本人根据不同生产规模的需要,对设备投资和加工技术的类型作一下比较,供选择:一、设备投资建厂首先要考虑的是生产规模和设备的选择,设备的选择当然要符合企业本身的生产规模。在设备的选择上,中小蜂产品企业往往有两个误区,一是设备投资选择小型的,他们认为自己产量不大

10、,如果设备大了投资也要高;二是刚建厂的技术人员对设备不是很了解,以为加工设备很神秘,使用很复杂。其实对于设备的投资,一般规模的蜂产品加工企业悬殊不大,如一套年产200吨规模和年产500吨规模的设备投资悬殊就不是很大,仅是需要人力和加温设备跟上就行。投资5万元,班产5吨(日产10吨),包括融蜜、粗过滤、浓缩灭菌、精滤、降温、灌装等设备。根据经营者的销售能力,可选择适当的灌装设备,年产即能达到2000吨。其实蜂蜜加工设备没什么技术含量,关键是一个操作,掌握好操作方法,使蜂蜜快速浓缩、灭菌,快速过滤、冷却,快速降温、消泡,效率自然会成倍增加。刚准备建厂或者准备再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不用担心设备投资的大

11、小,但一定要选择好,设备的选择重在实用。二、加工技术1.原料蜜的加工技术最近这几年成立的蜂业合作社较多,合作社主要是收购、储存、调拨原料蜜为主,投资5万元即可加工2000吨/年的原料,加工的流程是:配料融蜜过滤浓缩精滤装桶。2.瓶装蜜加工技术对于瓶装蜜的加工,人们也有些误区,把蜂蜜浓缩认为是加工瓶装蜂蜜的关键,其实不然,蜂蜜浓缩仅是处理原料的一个过程。瓶装蜜的加工,原料分为浓缩蜜和生蜜两种。按照国家标准GB18796-2005蜂蜜一级品的要求,水分含量应该在20%以下,也就是要求原料生产者蜂农,应该生产成熟蜜,即封盖蜜。虽然我们强调生产成熟蜜,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目前国内企业批量生产的瓶装

12、蜜,使用非浓缩蜜的还没有,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一些蜂农为了既得利益,在衡量产量和价值的情况下,放弃了生产高质量成熟蜜,所以这部分蜂农所提供的原蜜水分大部分是不符合GB18796-2005蜂蜜一级品标准的,因此在生产环节中也就多了“蜂蜜的浓缩”这样一个必须的加工过程。为了保证蜂蜜的活性成份,浓缩过程要求在55左右进行,如若温度大于60,长时间浓缩可使酶值消失,糠醛增加,蜂蜜的颜色变深,影响蜂蜜的品质,但是蜂蜜中的微生物、耐糖酵母菌和结晶核在温度为55的浓缩过程中是不会全部杀死的,浓缩蜜还会产生发酵、结晶,所以说浓缩加工环节仅是一个原料的处理环节,并非生产合格蜂蜜的关键。通过这些年我在全

13、国各地部分企业的指导中发现,蜂蜜生产中容易出现结晶、泡沫、絮状物、涨瓶、产气、黑点、黑颈等问题,因为蜂蜜加工没有全国统一的作业指导书,企业各自一套,生产方法五花八门,企业员工普遍存在对蜂产品知识了解不足,缺乏生产技术的指导,造成加工工艺不规范,相当多的操作人员不会完全利用设备,相当多的企业化验人员不会操作,化验设备只是摆设,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也说一些外行话,很难保证产品质量。为此,我与协会领导高会长多次沟通,建议由协会统一组织、培训企业生产骨干,改善结晶、泡沫、絮状等问题,制定全国统一的作业指导书,改进加工设备,使其简单易懂、好操作,针对蜂产品行业的化验项目,培训企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化验员。希望有这种意向的企业,向全国蜂产品协会联系。 2010年2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