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当在美文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景当在美文中.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景当在美文中 写景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普遍认为写景美文美则美矣,却不好教,即无法将学生引入课文创设的美好意境中。学生们也不太喜欢学习这类文章,说是文本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鲜明人物形象,他们对文中所描绘的景物除了感觉“美”外,便别无他言,别无他感。这与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失当有关,我认为美景当在美文中。 关键词:问题 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些写景的文章,往往是作者身临其境后操笔所得。他们心驰美景中,情泻笔尖下,以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创设了一个个深远的意境,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样本,是激发学生情感
2、、陶冶学生性情的好文章。有介绍风景名胜的,如黄山奇石、颐和园、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等,人们读着这样的文章,仿佛置身仙境,流连忘返;有描写寻常景物而能灵动有生气的,如山城的雾、小桥流水人家、观潮、五彩池等,人们读了这样的文章,眼睛为之一亮,心智因之而明;有因该文而使一处名闻天下的,如鸟的天堂、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读了这样的美文,谁还会呆坐家中,不想去畅游一番呢? 然而,笔者在对部分语文教师的写景美文教学情况做调研后发现,写景美文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内容分析过多过杂 有的老师在教学写景美文时,常常花费较多时间对课文进行层次结构分析,或做很多课文内容的简单提问。诸如课文分几方面来
3、写,每一部分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个景点在什么地方,哪个景物最能吸引你,喜欢哪一节就学哪一节吧,等等。比如有位教师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画路线,画外洞,画内洞,画孔隙,画山泉,画双龙之间夹杂了很多提问,如山泉该在哪边流,龙头该朝哪边望等等。这样的学习,破坏了学生欣赏课文美景的整体感受,分析过多,提问过杂。最后,学生只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却并不清楚作者是怎样运用优美的文字来描写这些优美的风景,怎样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从而体会不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感受不到写景美文的独特魅力了。 问题二:媒体使用过频过繁 多媒体课件集
4、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恰当地加以运用,把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确能令写景美文的教学事半功倍。这与过去仅靠粉笔和纸质图片相比,优势自不待言。但是,不少语文老师在写景美文的教学中,往往过多依赖于多媒体。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视频,图片,音乐,轮番上阵,争相表演课始,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精美的风景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课中,同步播放课文里介绍的“仙桃石”“仙人指路”等视频;课末,让学生欣赏黄山的精美音乐视频。而学生用来阅读文本、感悟语言的时间却很少,喧宾夺主,语文课变成了风景观赏课、音乐欣赏课。 问题三:延伸拓展过度过宽 当前,在大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许多语文老师都
5、非常注重资源开发、拓展延伸等。在写景美文的教学上也是如此。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从课外引入大段大段的颐和园风景介绍,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还补充了许多有关颐和园的奇闻轶事,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乍看非常有效,细细分析却可以发现,学生并没有与文本亲密相接,未能从文本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那种“津津有味”只停留于粗浅的表面,没有深度,显得空泛无力。语文课固然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凡事都得有个“度”,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抛弃文本而大量引入课外知识,妄图“以一篇带多篇”,这种的做法,其实是缘木求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并不可取。 问题四:朗读感悟过快
6、过急 古语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习写景美文,更应该把学生慢慢带入课文描绘的美好情境中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以读为本,以导为辅,透过文字看风景,感悟作者的美好情怀。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然而很多语文老师受困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课文还没读通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文本还没读透就要求学生讲出感受,用“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小鞭子,抽打着小学生,对文本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当学生一时无法感悟时,便急急地以自己的感悟取而代之,如三顾茅庐时的张飞,性急,冒进,感悟成了“赶悟”,终将功败垂成。 问题五:语言实践过早过严 写景美文中有许多可供模
7、仿学习的优美段落,如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动态变化的段落,黄山奇石中描写栩栩如生的“仙桃石”“仙人指路”等,而文本又留有供学生想象的空间,一般老师都会将此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想象火烧云的瞬息万变,描绘黄山奇石的万千形态,这本是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是当感悟成为“赶悟”,学生还没有彻底掌握课文的语言范式,还没来得及将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内化,教师便急着让学生“仿写说话”等,甚至还提出各种要求,如修辞手法啦,字数啦,实在是过早过严了。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上好写景美文呢?以下是笔者提供的几点策略。 一、 美美语言细细品 出去旅游,我总不喜欢跟着导游走马观花,这样看到的风景仅仅是眼前的浮光掠影。
8、我喜欢纵情山水,沉浸其中,深深地呼吸,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回味,直到“相看两不厌”。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美文也应如此,不是让学生欣赏风景图片,而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细品慢赏,无须刻意营造意境,只需要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而然沉醉其中,借助文本优美的语言来润滋学生的言语,来开启学生的心智。在文本的反复阅读中,细嚼慢咽下,使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母语的博大精深。 我这样来设计七月的天山第四自然段教学: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
9、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一)、初读明意,观语言之色 天山深处的野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不拘泥答案,学生可以泛泛而说:那里的野花很高,五彩缤纷的野花,野花很多,色彩丰富等) (二)、品析词语,闻语言之香 这么美好的印象从何而来?就在字里行间,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用笔画出写出野花的特点的词语。 交流,板书: 五彩缤纷、彩虹描其色 锦缎、霞光、耀眼、绚烂绘其艳 织不完、绵延、满是、花海、满怀显其多; 高过马头、用不着离鞍、稍一伸手夸其高 (三)、掌握句式,酌语言之味 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读出野花的绚丽、繁多、高大等特点。 发现特殊
10、句式: 比喻句、排比句: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三个并列的比喻句,分别写出野花的多,野花的亮,野花的绚丽色彩,感受到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喜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想象比喻的画面,并模仿比喻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野花还像夜空的星星那么璀璨!”、“像美丽的小姑娘那么艳丽多姿!”、“像火烧云那么富有变化!”、“像花地毯那么色彩斑斓!”) 映衬的写法: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花海中,马“显得格外矫健”,人“显得格外精神”,以映衬的写法表现出野花的生机
11、勃勃) 二、层层深读自入境 很多老师也都知道写景美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课堂上也的确书声琅琅,安排了众多形式的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但是却发现学生读的质量并没有提高。这就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念上百遍千遍照样一个调,“一读到底”的教学反而容易令学生生厌。 其实提高朗读质量的重点不是宽度而是深度,层层剖析,深度阅读,方能令学生渐入佳境,读着读着眼前似乎出现了课文描绘的美景,如临其境,乐在其中。 如莫高窟中有这么一段: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
12、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这一层读至少要从以下几层进行: 第1读,读出内容,主要写了什么?(个性鲜明、神采各异、惟妙惟肖)。 第2读,读出字词,从哪里可以看出?(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 第3读,读出神韵,用朗读读出这种惟妙惟肖的神态等。 第4读,读出写法,读出“总分总”的写法,以及“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采用分角色读适时解决“总分总”的写法;通过比较读,可以解决“点面结合”写作方法。 第5读,读出心情,结合游人无不啧啧赞叹,融情假设,让学生以游人的身份,会如何赞叹?(在赞叹中最好是结合个性的感受,并适当加以内化上述文中的言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
13、着这种“自豪”、“赞叹”之情读好这节,为祖国有这样艺术宝库而自豪!为古人有如此高超的智慧而惊叹! 第6读,回环中心。“同学们,真因为莫高窟的彩塑如此的神奇,而这样的彩塑保存至今有两千多尊”因此,课文说:(出示句子,读好句子)“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水到渠成情自泻 “情动于衷,而形于色”,阅读写景美文,课至高潮处,常令学生心醉其中,胸中涌动难以言说的情感,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安排语言训练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释放,此谓“泻情”。 美读染情、拓读放情、动笔释情等都是令学生情感一泻千里的主要渠道。“泻情”
14、贵在“真”,它是孩子个性体验的真实流露,内心世界的真诚袒露,情感意志的纯真表露。无病呻吟、贴标签、*等浮夸矫饰的言语和情感都不是“泻情”的标志。 如“美读染情”,是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经过品味、揣摩、推敲后,被其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感染,是发自内心的美读,而无需教师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如山中访友,孩子是真切地把古桥、树林、山泉、飞瀑等当作熟识的老朋友,在美读中和老朋友真诚友善的招呼交流着,流露出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之情。 当学生已不满足于品读文本的语言,学习的激情已经燃起,他们想看到更多的美景,想更仔细的看看文中描绘的景物,便可以“拓展阅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导读桂林山水的漓江水时,拓读袁鹰的浓碧;导读七月的天山,拓读碧野天山景物记的精彩段落这些优美的诗句、动人的散文撩拨起孩子无限的情思,深深爱上了这样美丽的山水。 当学生已经读细读懂了课文,又入境动情,对文本的特殊的言语形式也了然在胸之时,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的动笔练习便是“泻情”的最佳途径了。如读了鸟的天堂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语言,运用课文语言为“鸟的天堂”写一句广告词,学生情动而辞发,写出了“看独木成林,闻百鸟齐鸣,鸟的天堂胜天堂”,“看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