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_孙未逾.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48784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羚羊木雕_孙未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羚羊木雕_孙未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羚羊木雕_孙未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羚羊木雕_孙未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羚羊木雕_孙未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羚 羊 木 雕 教 学 设 计执教:湖北省枝江市马家店中学 孙未逾教学背景:教学硬件背景:教室内配有电子白板、投影仪、音响;教师有笔记本电脑;学校安装了多台无线路由器,实现了互联网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内教师可通过笔记本电脑实现与互联网的联通。教学软件背景: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兴趣浓厚,对记叙文的要素已基本掌握,对家庭矛盾题材的文章比较感兴趣,朗读能力较强。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材分析: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

2、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逼迫孩子等伤害孩子的做法,同时也促使学生就家庭矛盾的解决等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思考。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连接互联网,输入网址:http:/ ) 挽回( ) 不禁( ) 树杈( ) 兜( ) 寒颤( ) 反悔( ) 怦怦( )逮着玩( )2,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家庭矛盾三,品读探究,把握感情 1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这场家庭矛盾的是与非a提问:课文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什么矛盾,反映了他们各自的什么思想?讨论并归纳:课文

3、写我把爸爸给我的羚羊木雕转送给我最好的朋友万芳,可是父母认为这木雕很贵,不该随便送人,并要我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这件事反映了我重友情,重许诺,也反映了父母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b提问: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羚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一讨论并归纳:可以。羚羊木雕有价,情义无价。只知珍惜有价的羚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c提问:爸爸妈妈执意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讨论并归纳: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明事理。她也知道羚羊木雕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要回羚羊木雕,这样对孩子的心

4、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物是深明情理的。d提问: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 这两句话的含义。讨论并归纳: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追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不懂得孩子间的感情,只知道东西贵重,不知道还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感情,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e提问:如果你想把一件资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你要怎么做?讨论并归纳:我会先征求大人们的意见。如果大人们不同意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我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跟他们讲友情重于一切的道理,请

5、他们尊重孩子之间的感情。2,把握作者在这场家庭矛盾中的感情倾向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经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四,质疑反思,个性求异(连接互联网,输入网址:http:/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

6、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五作业 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教学反思: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本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