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语文.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48598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 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登岳阳楼 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登岳阳楼 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 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 语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n k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

2、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日月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

3、窗流下了眼泪。 写作背景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

4、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

5、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

6、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