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48594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在高考中数列部分是必考内容,近四年的高考中,2010、2011年在17题的位置考查了数列的解答题,2012、2013年均考查了23道数列的小题,数列部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均在1015分之间,可以说高考对于数列的考查是重点且难度不大,是高考中容易得分的部分。而不论是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对基础知识的检验,还是解答题中与数列知识的综合,抓住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是解题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要求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2、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求法:公式法、累加法、累乘法 、由和求通项以及加数构造

2、等比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例题的求解引导学生从中归纳相应的方法,明确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前提、形式,使学生形成解决数列通项公式的通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方法的归纳,形成事物及知识间联系与区别的哲学观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数列通项公式的常见求法难点:加数构造等比的方法的归纳和应用,以及针对形式的不同恰当选择通项公式的求法。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归纳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及变式,并由学生归纳得到相应方法适用的形式特点,从而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通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规范学生的答题过程。五

3、、教学过程(一)考情分析2012、2013年均考查了23道数列的小题,数列部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均在1015分之间,可以说高考对于数列的考查是重点且难度不大,是高考中容易得分的部分。而不论是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对基础知识的检验,还是解答题中与数列知识的综合,抓住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是解题的关键。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的重要性,并为本章的复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二)基础知识梳理1、数列的常用表示方法: , 。2、通项公式: 。 即项 与项数 间的关系。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递推公式所谓递推公式即项与项间的关系,多为相邻两项差或商间的关系(或为常数或为与含项数的表

4、达式形式)。5、数列的前项和= = 与的关系:设计意图:回顾以学习过的知识,从中明确知识体系,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典例教学公式法例1 (1)已知数列中,求(2)已知数列中,求设计意图: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难度较低,由学生完成,增加学生的自信。累加法例2 已知数列中,求变式:已知数列中,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累加法的使用条件及形式特点,明确其与等差数列的区别和联系。小结:累加法求通项,其递推公式往往具有形式。累乘法例3 例3 已知数列中,求变式:已知数列中,求设计意图:归纳累乘法的使用条件及形式特点,明确其与等比数列的区别和联系。小结:累乘法

5、求通项,其递推公式往往具有形式。构造法例4 已知数列中,求变式:已知数列中,求设计意图: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解决办法的衍生过程,归纳该法的使用条件及形式特点及解决问题的通法。由和求通项法例5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变式1:已知数列满足,求变式1:已知数列中且,求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体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由定义产生的方法是必考的内容,要求重视教材,发散思维。小结:与数列前n项和相关求通项公式的题型可大致分为两类(1)给出数列前n项和与项数n的关系,可以直接由和的关系=(n2)来求通项公式。(2)递推关系中含有,通常是用和的关系=(n2)来求通项公式,具体来说有两类:一是通

6、过=将递推关系转化为项与项的关系,再根据新的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公式;二是通过=将递推关系转化为前n项和与前n1项和的关系,再根据新的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公式。注意:所求得的通项公式中n的范围,并讨论一下不在范围内的项是否可以合并,若不能合并,要把通项公式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四)达标测试:1、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B )(A) (B) (C) (D) 2、数列的首项为3,为等差数列,且,若,则( B )(A)0 (B)3 (C)8 (D)113、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则过点P(3,),Q(4,)的直线斜率为(A)(A)4 (B) (C)4 (D)4、已知数列中,则=( A )(A) (B) (C)

7、(D)5、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 (),且,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 设计意图:巩固当堂所复习的内容,学以致用,体会解觉问题的成功感。思考:1、设数列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满足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已知数列满足,,求设计意图:将所学方法进一步变形,发散思维。六、板书设计课题 一、公式法 四、加数构造等比 二、累加法 三、累乘法 五、由和求通项七、教学反思:数列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而研究数列,要通项先行。本节课只是复习归纳了几种常见的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可以看到,求数列(特别是以递推关系式给出的数列)通项公式的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与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平日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数学素质与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注意多加总结和反思,注意联想和对比分析,做到触类旁通,将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基础性命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通过弱化或强化条件与结论,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变更为出新的命题。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收到固本拓新之用,从而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思维。从本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的预设目标均已达成,教学效果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