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诗两首11.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47508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 古诗两首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2 古诗两首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2 古诗两首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2 古诗两首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 古诗两首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 古诗两首1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南通市通州区新坝小学 韩树云一、教学目标:1、赏析观书有感,感受景色带来的愉悦之情,品悟深刻之理趣。2、懂得寓理于物的哲理诗特点,以观书有感为例子,拓展另一首宋人哲理小诗悟道诗。3、激发对诗的学习兴趣,丰厚文化底蕴。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观书有感的意象,明白其蕴含的道理,了解借物喻理的写法。2、教学难点:领悟观书有感深刻的理趣,初步学会赏析哲理诗。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四、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读书名言交流一、复习哲理的诗句,铺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题西林壁出示诗句:

2、指名读。你知道什么道理?引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唐王之涣说 走出事情之外全面看问题,宋苏轼说像这样表面上讲风景、事物或事件,背后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些诗叫哲理诗。宋朝诗人有写哲理诗的风气。今天我们先学一首。二、初读,明诗意。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朗读指名读。正音。读出节奏(画记号)读。2、老师带同学们预学了诗,懂诗的意思吗?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学习单一:1、说说诗句的意思,和同桌交流,听听同桌的意见,再向班级汇报。3、看看诗的题目,对照诗的内容,你有什么重要发现?3、方塘? 读书?三、赏析意象1、一字未写读书,句句在写方塘。这是怎样

3、的方塘?你能从诗中找一个说方塘特点的字?圈出来。你想到哪些词语说方塘清的?(一泓清溪 明澈清冽 流水潺潺 曲水清清 )2、轻声读读诗句,你能展开想象,描述方塘清的画面吗?预设?半亩方塘像镜子般明亮,那么清澈。 方塘里倒映着蓝天、白云,流水潺潺,曲水清清。 塘里的沙石、游鱼、小虾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3、你能通过朗读,读出方塘的清吗? 学生评价,师指导。(比喻处,拟人处,设问处) 配乐读。过渡:读着读着,老师有个疑问了.朱熹曾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方能得清如许。 预设:行文结构紧凑,不再平铺直叙,有波澜起伏,

4、更突出了源头活水的作用。 完成板书: 活水方塘 清三、明事理过渡:朱熹观的是方塘的清,源头活水使方塘的清。你能把这些和读书联系起来吗?1、完成学习单明诗理 学习单: 那源头活水,如我 那清清塘水,如我 那倒映万物的塘面,如我 2、交流 源头活水从何而来?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完成板书。 朱熹就是观书有感,观的自然之书!他的这首诗就是践行他的理念。3、简介朱熹朱熹(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学家,一生学而不厌,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他的理学思想提出万物各有其理,“博学积累贯通推类(推出类似事物的道理)”。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集大成者。4、突出借物喻理写法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

5、开, 开卷有益世界道, 天光云影共徘徊。 心智清明豁然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 日日观书又日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到活知广且来。比较。 第一首更生动形象,把读书比作源头活水,含蓄美。 第二首直白写出了读书益处。借物喻理 小结学法:赏意象,入诗境,悟道理四、小组合作,探究悟道诗1、出示诗句,领读2、自读,用一个词概括内容。3、质疑学习单三:1、默读:想象寻春的过程一幅幅画面。2、朗读:入情入境感受诗人心情及变化。3、说道理:把你想到的道理,在学习小组内,小组形成共识记下。向全班交流。汇报。相机赏析“嗅”“笑”总结。五、比较两首诗,你发现了你觉得怎样才能悟道?运用哲理到生活中去。创设情境,灵活应

6、用今天学的名句。六、作业1、背诵古诗。2、有兴趣找一些哲理的诗或者散文课后阅读。推荐:宋哲理诗如朱熹春日水口行舟等 林清玄哲理散文五、板书设计观书有感方塘 清人 慧借物喻理明诗意赏意象悟诗理活水知识教学设计说明、教材简析: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诗,寓理于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描写源头源源不断流进活水的一亩方塘清澈明亮,表现他读书的感受:只有不断汲取知识,才会让自己心智开豁,目光敏锐。诗的结构紧凑,叙述灵活。方塘的“清”,诗人先用比喻,把水面比作一面镜子,平静,清澈,明亮。接着用拟人的修辞,水面上明亮的天光和洁白的云朵,是一对好友携手来回走动,流连方塘美景。如果走近看,池塘里还有一些景物

7、的倒影:柳树,翠竹,田野,花草,日月星辰都能倒映其中。本以为接下来诗人会赞叹方塘水的清澈,诗人却用设问的形式,无疑而问,突出方塘水清,更突出这永不枯竭的活水作用之大。诗表达形式灵活,摇曳多姿。想象到久坐书斋苦苦读书的朱老夫子,对着眼前的半亩方塘,忽有所领悟:我不断读书,心思纯净如方塘,心境平静如池塘,心胸开阔容纳万物如此方塘。池塘的“清”即读书后我的“清”:清净,清楚,清醒,清白,清雅,清丽。池塘流进的活水即我不断汲取的知识啊! 、学情分析:这首诗学生已经预学很好。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也懂得其蕴含的哲理。大概也明白这首诗借物说理的方法。思考一:怎么借物寓理?借方塘和读书,联结的点在哪里?怎样让学

8、生借助此点,既徜徉在明静的秀美的方塘之景里,又明晰此番深刻道理?既赏景又领略理趣。思考二:明了借物说理的一首诗,用赏景悟理,当然这里的联结是要求你学会“格物”,才能“致知”。善于从景物的特点中,联想开去,生活中一些困惑就会了然。思考三:拓展学习两首宋人哲理诗。相同点:都是七绝;都是借物说理,可以用赏析意象,展开联想,感悟哲理方法。不同点:物不同,理亦不同。景物动物事物都可以生发出人生的道理。观自然之书,社会之书,生活之书,书本之书,你都会有感受,有收获。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悟道诗【宋】无名氏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