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474560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要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首先要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而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

2、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首先,从横向方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服务业与制造业是有区别的。在帐务处理上:收入确认原则是主要的不同。制造业销售有形的产品,收入确认比较简单,只要货物交付、所有权和责任转移即可确认。而服务业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阶段服务质量、服务层次的复杂性决定的服务收入确认的非简单性,一般是按照合同约定或服务实施进程来确认收入的,可能包含更多的主观判断。在费用控制上:重资产结构的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成本是材料和设备折旧费用,所以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采购和加工过程的资金效率控制。而轻资产结构的服务业产品如培训、咨询、应用软件等

3、产品,其主要是以人力资源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的,服务业产品中的人力资源成本占了主要成本,服务业产品中涉及的制造业产品成本确认是依赖于客户对服务产品整体的满意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混合型的服务产品中,服务内容与制造业产品之间是皮与毛的关系,所以对服务人员的相关成本费用的管理就应该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比如工资、劳务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对采购材料的成本核算可以依据服务实施进程的实施分阶段摊算。然而,服务业与制造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制造业首先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

4、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助于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降低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间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这一现象在高科技产品中最为明显。在高科技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往往超过实物价值的比重。如,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程序以

5、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也称为“产品-服务包”。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服务业企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实体接触等特征,使大量的服务物化,具有与产品同样的特征,如录像带、软件光盘和电子书籍等,从形态上已很难说它们属于产品还是服务。再者,从纵向方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一、泾渭分明: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第一阶段理论界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存在以下观点:(1)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这种观点强调,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

6、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2)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3)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如贸易、宾馆、金融、交通、社会服务以及教育、医疗服务等,会迅速增加,同时也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4)近年来出现的更新颖的观

7、点。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如上所述,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体现出历史性。这一历史性,既表现在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是在制造业之后,也体现在服务业本身的历史发展,即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从历史的角度看,消费性服务业的产生早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最早出现,就是以消费性服务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是不存在的。消费性服务业构成了服务业的全部内容。从内容上看,消费性服务业包括了诸如教育、医疗、体育、娱乐、餐饮等内容。当消费性服务业构成服务业的

8、全部内容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只是简单分工,它们的关系松散,彼此相对独立。也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泾渭分明”阶段。在这个阶段,服务业主要提供无形的服务,制造业则主要提供有形的产品,且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与制造业的生产无关,可以看作一部分家庭职能的社会化,例如餐饮业、教育业等服务业的兴起,就是一部分原本的家庭职能分离出来,通过社会来完成其职能。这一过程,体现了工业化开始后,因原有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导致的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消费性服务业的出现,又加速了家庭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家庭职能社会化相伴随的,是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新的服务需求产生,相应的,新

9、的消费性服务业出现,如种类繁多的娱乐业等。在此阶段,制造业的服务需求,主要是通过各个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来满足的。此阶段的制造业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服务需求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不能与后期相比,企业内部的服务机构基本能够承担。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出现。判断行业独立化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是否增大到足以支撑该行业独立化的程度。专业化服务的特征之一是由“一身数任”发展为专业性服务过程独立于实物生产过程之外、服务手段专业化、服务人员专门化。从社会角度看,在此阶段,因受到需求的量和供给的质两方面的限制,制造业的服务需求难以独立化和社会化。一方面,制造业发展的较低水平,限制了对服务的大量需求,需

10、求数量的有限导致服务难以独立化;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技能尚达不到以独立行业满足制造业需求的程度,服务的质量不高也限制了其社会化。总之,无论是因家庭职能社会化而产生的消费性服务业,还是因新的消费需求出现而出现的消费性服务业,服务业在其主要表现为消费性服务业的时期,与制造业泾渭分明。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两个产业,与农业一起,构成社会的三大产业,满足着人们不同方面的需求。二、共生互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第二阶段如果说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代表着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进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则使得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加深,进而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之

11、间表现为共生互动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服务业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进趋势,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这一进趋势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是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而作为其背后支撑力量的,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是指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的被用作生产商品或服务的中间服务(中间投入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范

12、围很广,金融、保险、电信和其他商业服务(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专业和科技服务(如会计服务、法律服务、服务)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商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中间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率。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扩展的劳动过程,即由直接的车间劳动延伸到如市场调研、研究与开发、采购、产品检测、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扩展过程。这些活动同样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当它们在专业化基础上从现有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时,就产生了生产性服务业。一定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各种服务外部化的结果,即企业活动外置。企业活动外置是指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

13、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其出现源于:(1)现代经济的发展加深了职业的分化,分工深化的趋势不断增强。(2)企业内部的服务性经济活动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服务有“标准化”的趋势。(3)服务业本身的专有化资产要求不高,同时随服务业的“标准化”程度的加深,其资产的专有化程度不断下降,降低了这些服务外部化的成本。企业活动外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1)外置化使组织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外置化可以使组织减少成本。(3)组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于核心能力的培

14、养越来越高,生产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和发展潜力也就越来越好。正因为企业活动的外置有以上好处,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在自身的重构和变革中考虑到了这一点,使得企业活动的外置越来越多。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如弹性生产方式的采用)和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价值链进行分解的趋势也就变得非常明显,它们将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甚至是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例如,人力资源活动、会计活动、研发设计、采购活动、运输、仓储、售后服务,等等。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行业,这些行业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分工也更加细化,提供

15、服务所发生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不断得到释放,进而又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更多业务进行外部化,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随着企业活动外置所发展起来的服务行业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因为企业活动外置使得企业增加使用中间投入服务,而中间投入的服务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企业活动在近十年中开始大量外置化,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些年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增长中的主导行业。有调查表明,199年7的美国公司年收入在800万0美元以上的服务开支增加了26

16、,%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费用的30,%人力资源服务占16,%市场和销售服务占14,%金融服务占11。%在欧洲,企业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开支也是增长最快的,主要国家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日本,通产省在199年7的调查表明,工作培训(20.)、1信%息系统(19.)7、生%产方法(17.)、4会%计和税收(14.)、0研%发(13.)7等服务也是外部采购的主要项目。从历史的视角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种子期内,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性服务基本上是企业内部提供,还没有形成一个外部的生产性服务市场,但是,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对生产性服务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在成长期内,外部的生产性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活动逐步开始外部化,同时,外部的生产性服务供应者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表现出来。在该阶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仅有那些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的制造业企业,还有那些知识密集和创新程度相对较低的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在成熟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