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46731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分布的研究首先需界定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的空间范围,在地域概念上,将北京市16410平方公里土地范围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3个圈层。不同地域圈层的人口数量变动北京市总人口包括两部分:常住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自1998年,尤其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不同圈层的人口数量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图1所示北京市历年人口总量的变迁趋势,将其划分了两个阶段:19982002 年、20022006 年,各区县人口总量变迁详见表1。自19982006 年,全市人口总量从1223 万人增长到1581 万人,增长率为29.27。虽然有学者认为北京市早在8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郊区化(周一星,1996),但作为第一

2、圈层的中心城区却仍保持着其绝对的吸引力,其人口总量1998 年为265 万人,而2002 年却增至286 万人,增长率为7.92。自此之后,人口总量开始逐步减少,2006年,中心城区人口降为207 万人,从19982006 年,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率为22.26。具体对四个中心城区而言,19982006 年间,人口负增长最多的为崇文区,从46万减至30 万,负增长率达34.78%;西城区、东城区其次,负增长率分别为22.99%、21.43%,宣武区人口总量负增长率最少,为12.90%。第二圈层的近郊区,人口总量一直快速增长,从1998 年的493.3 万人增至2006 年的773.6 万人,增加

3、率达56.82%,其中以朝阳区增幅最大,由101 万人增至162 万人,增长率达66.29%,19982006 年间,丰台区、海淀区人口总量也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分别为60.40%、56.82%,人口总量分别由101 万人、178 万人增加至162 万人、269 万人,石景山区相对人口增长稍缓,人口总量只由40 万人增加至52 万人。而对第三圈层的远郊区县,其人口总量也保持着绝对的增长,虽然其增幅相对近郊区稍弱,但19982006 年间,人口总量已由465 万人增至601 万人,增幅达到29.25%。其中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的增幅态势尤为明显,昌平区增长率更是高达80.43%,人口总量由46

4、万人增长至83 万人(但昌平区也是人户分离最为严重的区域),大兴、通州人口总量增幅则分别达到61.40%、42.86%,房山区虽然人口增幅并不显著,但其人口基数较大,2006 年,其人口总量也达89 万人,而第三圈层的最外圈层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则变动稍微。 北京市域总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地域圈层人口分布变化的差异、各区县人口数量的差异也不断增大。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了21.89(人口减少通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即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另一是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即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人口出现负增长。但就北京19982007 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看,

5、因其均大于零,还没有出现负增长,所以自然变动对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产生相反影响,因而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主要是人口外迁所致),近郊区人口数量增长幅度高达63.29,远郊区人口数量增长相对较为缓慢,也已达33.55,并且近年来增速加快。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逐步趋缓,人口数量的变动中以外来人口数量的影响为大。中心城区的外来人口虽然仍以一定的增长速度不断上涨,但其在整个北京市域的比重却是不断下降,1998 年该区域外来人口占总数的18.18,到2006 年则仅为7.74;而近郊区集聚了总外来人口的61.7%,平均年增长率为36.13,但其占整个北京市域的比重也是稍有下降的,该区域1998年就已集聚总外来人口的

6、62.12;远郊区县所吸纳外来人口的增幅是三个圈层中最大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6.50,至2006 年,远郊区县外来人口已占总外来人口数的30.56%。以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而论,人口密度随着距中心的距离而下降,虽然自2002 年以来,中心城四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从2002 年的32836降至2006年的22297,但中心城区却仍是相对的密集,而近郊区人口密度从1998 年的3845增长至2006年的6063,增幅显著,远郊区人口密度虽然增幅稍微,但保持着不断增长的态势。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占市域总人口的比重,北京市近郊区仍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增长态势,尤其是以海淀区和朝阳区为代表的西北部城近郊区域,对

7、外来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北京市人口数量太多,规模太大,并且持续增长,超越了北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加速了人地关系的紧张,从而制约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政府被迫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城市环境的治理,影响了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要从中心城向远郊地区转移,中心城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近年来人口中心城区集聚的局面虽有缓解,但仍未根本改变,中心城区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开发强度最大的地区,高密度的人口分布直接影响中心城区历史风貌的保护、城市功能的提升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而远郊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中心城区形成巨大反差,未能按照规划设想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同时随着城市人口

8、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蔓延,大城市面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城市功能的提升与实现。从区域视野,引导人口城区的外迁疏散,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的北京集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吸引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北京。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人口跨越边缘部分,直接向郊区新城实施跳跃式外迁疏散。为促使这种跳跃式外迁,需加大对郊区硬件、软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其综合实力,增强其对居民的吸引力,从政策上鼓励人口外迁,比如利用地价优势、配合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引导中心城区人口的自发外迁。结合城市功能与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在重点人口导入区域如郊区新城等提供相应规模的就业岗位,实现以产业为先导的人口疏散。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高度集中是人口集聚的根本原因,因而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应该加大该区域的建设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