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46603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中文系2009级1班 指导教师:【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苏轼思想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忘世形成了苏轼混杂的艺术观,尤其是禅悟思想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诗歌中禅宗思想的渗透是明显的,他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禅学风味和审美情趣。本文试从禅宗的角度,重点探索苏轼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禅悟观,以及佛禅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关键词】禅悟 苏轼 禅宗 诗歌 影响AbstractSu sh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2、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While su shi thought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of fusio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ddhism thought, Confucian, Taoist, buddhist birth of Chinas accession to

3、wto forget who formed the su shi mixed artistic value, especially satori thought of su shi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yle. Su shi poems infiltration of zen thought is obvio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flavor of zen and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4、 perspective of zen satori view in focus for sushis literary works, and anddrunkenness thought in his poems. Key Words Satori Su shi Zen Poems impact早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东汉桓帝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量译成中文,佛教此时已经为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苏轼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的原因,禅宗成为文人学士深深追寻的精神归宿。苏轼对佛禅深有体会,一生与禅宗有不解之缘。从字

5、面的意思来看,“禅”指静思、排除杂念,“悟”指了解、领会。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研究所有问题的核心是物质的起源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人类所要研究的是宇宙的形成和地球的诞生;小的方面,生命的起源问题则摆在首要地位。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去寻求超越的体验,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1禅宗所主张的“用平常心面对世界”以及“顺其自然”、“草木之间皆有禅意”、“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对苏轼的生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后期的诗作中多有体现。什么是禅悟呢?在六祖慧能之后,禅宗认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

6、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一瞬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禅宗还主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蓬勃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宇宙本身,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2禅宗的这种思想启示艺术家去追求形而上的本体的体验。这就是“禅悟”,又称“妙悟”。“禅悟”所悟到得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永恒的宇宙本体,是形而上的“意”。3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喜悦,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禅悟”的本意就是在静思中领会、顿悟。禅宗,就是要人们从宇宙的生机去悟那本体的静,从现实世界的“有”去悟那本体的“空”。宗白华

7、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4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调和儒道思想的倾向。佛教思想对苏轼的人生观乃至文学创作都有巨大的影响。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中都大量渗透了禅悟思想。苏轼少年时接触了禅宗思想,尤其是在他被贬谪的岁月里,佛禅思想成为他逆境中的支柱。佛教的性空说使他能够抚平内心的挫伤,排遣俗世烦扰,经受住政治上的巨大挫折和生活中的磨难。下面详细展开论述:一、 苏轼与“佛禅”结缘的原因苏轼生于北宋时期,北宋建立后虽然也有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但毕竟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衰败的时期,汉唐那种强盛蓬勃的气象已是明日黄花。赵匡

8、胤死后,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显露,激烈的党争、险恶的官场,从此北宋进入了一个政治恶化的时代。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漂泊,使苏轼在禅家机理中,求得一个精神上的庇护之地。在此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禅宗成为文人学士向往的精神归宿。苏轼生长在天府佛国四川,他的父母都虔诚拜佛。受家乡佛教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轼从少年时起,便“知读佛书,习禅定”。5苏轼一生与禅宗有不解之缘。他和禅僧们有密切的交往。他曾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苏轼常与禅僧面斗机锋,他还曾投入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及其弟子悟心禅师的门下。命运的多舛更促使苏轼最终心归佛门,以求顿悟。苏轼

9、八岁入学拜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师,二十岁时与成都僧惟度、宝月大师惟简结为好友,并为他撰写了中和胜相院记。苏轼南下岭南仍不断与僧道的交往,与他有书信往来的还有南华寺辩老、道潜、颖沙弥、道士陆惟忠和邓守安、宝月大师弟子士隆。苏轼尤其与南华寺僧人辩老交往密切,他在绍圣元年南贬惠州路过南华寺,与辩老说经谈禅,结下了深厚友谊。元丰二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被贬黄州后,居住在黄州定慧院,下决心归诚佛僧。他自称:“不复作文字,惟时作佛僧语耳”,6达到了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地。禅宗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使得佛学简易化,为士名阶层学佛大开方便之门。北宋政权采取了保护佛教的政策,兴建寺院、广度僧侣、大印

10、佛经,禅学更是盛极一时。苏轼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在诗文创作中,都打上了禅的烙印。这一时期的大德高僧,与士大夫的交友往来也频繁起来,结友吟诗、操琴作画,在禅学世俗化的同时,对士大夫的影响更深入人心。二、苏轼诗中的禅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禅功最深的要数王维,但与禅僧交往最多的在禅门中影响最大的人首推苏轼。在禅悟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对苏轼来说,学诗即学禅,诗境即禅境。苏轼的诗,常蕴有深深的禅意,不是一般的文字禅。他是诗家更是禅家,他把诗与禅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了一起。从下面三组诗可以看出“禅悟”对他的诗作的影响:学禅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1、题西林壁)学禅中:“庐山烟雨浙江湖,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学禅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12、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这首诗毕竟是苏轼学禅初期所作,此诗虽然哲理十足,但其中体现的禅味很是一般,甚至与禅学背道而驰。在庐山烟雨一诗中,

13、可以读出浓厚的禅味。禅在于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庐山烟雨一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

14、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以,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

15、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诗题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

1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由此可见,此时佛禅思想已经完全渗透进苏轼的诗词创作中。在苏轼的诗中,他不但写出了许多送别禅师的诗,在其它诗作中提到禅字的有300多处,诸如:“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诗比比皆是,表达出自己对禅的向往,用禅学思想来解脱他的人生苦难。仔细读他的诗,发现他往往以禅悟诗,其笔下充满了佛禅的空灵境界。贬居惠州时,苏轼有很多诗作,表达了他对禅宗的信仰。例如赠昙秀: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要知水味孰冷暖,始信梦时非幻妄。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