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机理.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463143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发病机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糖尿病发病机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糖尿病发病机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糖尿病发病机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糖尿病发病机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糖尿病发病机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发病机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尿病发病机理WHO1997年报告1995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并预计2025年将达2.99亿,而新增加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5位死亡主因,并且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

2、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一、1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中病毒、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型超敏反应引起),t辅助细胞(Th)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子(cytokine,CK)对Th1/Th2比例的调节作用与IDDM有关。病毒、化学物质及死亡的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产生Th1刺激因子(IL-12),使Th1占优势,继而IL-2和IFN-,在胰岛局部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IL-1、TNF-、TNF-、IFN-及自由基NO、H2O2-、O2-,杀伤少量细胞。这些细胞以自身抗原被提呈给Th,产生针对胰岛细

3、胞的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INS自身抗体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释放CK,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放大细胞损伤效应,使血浆中的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下降,最终导致IDDM。Th的激活受MHC-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lity complex,MHC)的限制。细胞表面已发现有HLA-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原的超表达和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些都是细胞免疫的表现。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易感基因十分复杂。HLA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其上有与免疫反应及其调节有关的基因。其中单倍体型A1、C1、B56

4、、DR4、DQ8有非常高的绝对危险性。而近50%的遗传危险性可归于HLA基因的近D区类基因(DR、DQ、DP)。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有HLA-DQ b1链57位非天门冬氨酸(为天门冬氨酸时是保护基因)和HLA-DQ A1链52位精氨酸。近年来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从人类基因组中筛选出一些第二代IDDM易感基因:IDDM2(11p15),IDDM3(15q26),IDDM4(11q13)IDDM5(6q25),IDDM8(6q27),IDDM7(2q31),IDDM11(14q24.3-q31) iDDM13(2q34),IDDM12(2q33上的CTLA4),GCK3(葡萄糖激酶3

5、)位于染色体7p。另外,胰岛素基因转录起始部位的旁侧区一可变数量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与IDDM易感性相关,VNTR的类基因含两个与糖尿病相关的等位基因,类为保护基因,类功能不确定。对IDDM病例研究发现,其T、B淋巴细胞CD95表达减少,认为这种缺陷性表达导致针对胰岛细胞的反应性T、B淋巴细胞凋亡受阻,而致IDDM。NO是介导胰岛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它的损伤效应包括:合成N-亚硝酸盐和过氧化亚硝酸盐、嘌呤和嘧啶的脱氨基以及灭活DNA修复酶和复制酶。也有学者认为NO是激活了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水平升高。IL-1和TNF-等C

6、K以NO途径介导细胞凋亡, iL-1、IL-1和TNF-等则通过Fas-Fas1途径,并有协同作用;且有人认为CK对细胞凋亡与PLA2激活有关。二、2型糖尿病过去研究,主要与INS分泌缺陷、肝糖(HGO)输出增多和周围胰岛素抵抗(IR)等因素有关,现在研究发现它还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1. 胰岛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在使细胞内外葡萄糖快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保证了胰岛细胞感受葡萄糖刺激、应答分泌INS。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性异常与GluT2缺失程度相关联,这种缺失包括GluT2基因突变和翻译错误等。2. hGO输出提高可能与以下有关:底物利用度

7、降低,肝糖异生关键酶棗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升高(被乙酰CoA激活),而丙酮酸脱氢酶(被乙酰CoA抑制)等活性降低、促进糖异生的激素环境改变。但与GluT2含量无关。3. IR的机理十分复杂,大致分为三类:受体前因素:INS基因突变,合成减少或产生异常的INS;INS降解加速;存在外源性或内源性的INS抗体;胰岛素受体(INSR)抗体形成;药物INS拮抗激素过多。受体水平:INSR合成障碍;细胞内转位障碍,使膜受体减少;亲和力下降;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降低,使亚单位自身磷酸化障碍,而使信号传导受阻;降解加速。受体后缺陷:GluT4的异常,细胞内葡萄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或糖原合成

8、酶的活性降低而使糖原减少;游离脂肪酸(FFA)增多,肝糖产生及输出增多;3肾上腺素能受体(3-AR)基因的错义突变引起内脏型肥胖,并进而惹致IR; iRS-1(胰岛素受体基质IRS)作为INS信号通路主要基质。其基因突变致下游PI-3激酶活性降低而阻断信号通路,但纯合子只发生IR,无糖尿病症状;IRS-2基因突变会使胰岛细胞的补偿能力大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伴有肥胖的NIDDM中(TNF-及其受体显著增多)为重要因素:抑制GluT4合成;刺激IRS-1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而阻断信号通路;通过升高FFA和升糖激素浓度间接介导IR;还可通过阻碍细胞克隆性增殖及P130、P1

9、07基因的表达干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使pPAR功能受阻,导致IR。转化生长因子(TGF)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可使IRS-1相关PI-3激酶活性下降,诱发IR。iR细胞核水平的研究显示:apoC-是调节血浆甘油三脂浓度的重要物质,载脂蛋白C-(apoC-)启动子变异引起单基因水平上的IR。但INS可下调apoC-基因转录,而起到抑制apoC-过度表达的作用。只有伴随INS反应序列突变才导致IR。另外,核蛋白(可能是转录因子)结合到INSR基因启动子上的缺陷,引起球形细胞对INS的抵抗。其中,对于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是GluT4于翻译前受抑制而含量降低、功能改变或转位障碍;对于肌细胞,葡萄糖摄取和

10、代谢是限速步骤,患者骨骼肌长期暴露于高浓度葡萄糖和INS中,可使GluT4活性降低或转位功能障碍,而导致最大INS刺激的葡萄糖转运能力的降低,但是GluT4及mRNA含量正常。4. 糖原合成酶(GS)是糖原合成的限速酶,基因定位在19q13.3。对GS的生化和遗传学研究表明,INS对GS的活化障碍NIDDM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对GS基因多态性与NIDDM群体关联性研究、家系连锁分析及GS基因的分子扫查表明,GS基因与部分种族NIDDM的发病密切相关,GS基因变异提高了人群NIDDM易感性,GS基因突变可能NIDDM的病因之一。5. 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基因突变也是2型糖尿病原因之一。

11、突变产物Ser40 GCG-R与胰高血糖素(GCG)亲和力较Gly40 gCG-R降低三倍,而使肝糖输出降低,并参与介导INS分泌的下调。6. 磺脲受体(SUR)为单链跨膜蛋白,有13各跨膜片段,属于ABC蛋白家族。SUR内有两个核苷酸结合褶(NBF),其中分别有ATP结合序列,称为WakerA和WakerB基序,两者对于SUR的功能非常重要。目前认为细胞KATP至少由两个亚单位组成:通道蛋白(主要为Kir6.2),赋予KATP内在钾通道活性;SUR1,调节通道蛋白活性,赋予KATP的磺脲反应性和ATP敏感性。SUR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7. 幼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

12、Y)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种,已查明有不同的单基因类型,其中包括:肝细胞核因子4-基因(HNF4-/MODY1)、葡萄糖激酶基因(GCK/MODY2)和肝细胞核因子1-基因(HNF1-/MODY3)等。另外,还有mtRNA单基因突变的母系遗传伴听力丧失的糖尿病、INS基因突变、INSR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等。三、特异性糖尿病共有8种,多数临床表现为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其中由单基因突变所致的有:1、胰岛素基因(INS-G)突变性糖尿病iNS-G位于第11号染色体短臂的1区5带(11P1.5),它的突变导致两种临床类型:高胰岛素血症型和高胰岛素原血症型。变异INS的生物活性低,不能循正常途径代谢,

13、半衰期延长,而血中浓度增高。我国检出的第一例突变为B25(TTCTTG)苯丙亮。血浆INS水平与靶细胞上INSR数量相关联。在高胰岛素血症时,INSR数量减少,INS调节作用增强;若因基因突变INSR缺陷,而不能与INS结合,同时使细胞内合成代谢不能进行,发生INS抵抗,胰岛细胞代偿性地分泌大量INS,形成高胰岛素血症,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胰岛细胞功能衰竭,导致糖尿病。2、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G)突变性糖尿病:iNSR是由2个亚基和2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糖蛋白,亚基位于细胞膜,富含Cys,可特异识别并结合INS;亚基穿过质膜,具有胞内近膜区、PTK活性Q区和C端的自身磷酸化位点。与IN

14、S结合后,首先自身酪氨酸磷酸化,然后PTK被激活,继而通过多条信号途径,引起多种生物效应。iNSR-G位于19P13.21.3,其突变多为点突变,少数为拼接错误和缺失,引发INSR功能异常,使之不能介导INS的作用,产生靶细胞对INS的抵抗。INSR异常的分子机制为:靶细胞表面INSR的数量减少:INSR的mRNA合成减少,INSR合成及加工过程障碍,向细胞膜转运及插入障碍,内吞椩傺氛习到饧铀俚取?INSR与INS结合的亲和力降低:如基因突变等。 iNSR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主要为亚基的突变所致。3、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G)突变性糖尿病gluT是结构相似功能不同的多基因(GluT1-

15、 gluT4)家族,GluT-G的突变影响糖代谢的进行,使胰岛细胞分泌INS能力降低,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外周组织产生INS抵抗而导致糖尿病。glu-7基因突变可致GluT2表达减少或产生异常GluT2,使胰岛细胞对循环血糖水平的敏感性下降,INS分泌减少。而GluT4-G突变所致的GluT4表达减少或异常GluT4合成,可引起周围组织INS抵抗。另外,GluT1和GluT4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CP)变化。4、葡萄糖激酶基因(GCK-G)突变性糖尿病gCK是一种葡萄糖代谢调节的限速酶,对维持血糖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GCK-G为单拷贝基因,定位于7P1.3,它的突变主要是错义突变,其中苏288的突变影响GCK和ATP的亲和力,甘261的突变影响GCK与葡萄糖的结合。近60%的MODY患者中发现GCK-G编码区或拼接区突变,常见NIDDM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也有此现象。5、线粒体基因(mt-G)突变性糖尿病mt-DNA呈环状双链结构,其突变会导致胰岛细胞的氧化磷酸化酶系障碍,ATP产生较少,能量供应不足,影响胰岛细胞功能,使INS合成和分泌功能降低。mt-G突变也累及骨骼肌的氧化磷酸化酶系,糖的无氧酵解加强,乳酸生成增多,肝糖异生加强,血糖升高而导致糖尿病。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AG突变所致的糖尿病(MIDD),临床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