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449926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掌握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业革命各项发明成就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理解工业革命对于世界面貌的改变,并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和说明它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2.过程和方法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探讨法教学等多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2、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革命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依据:本课主要通过工具的改进,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突破方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来了解以上重点内容。2.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据:之所以称为难点,因为是在课文中没明文写这个内容,却通过课文点点滴滴的内容,处处体现这个知识点,通过引导,使学生理清楚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探究,更能培养学生分析思

3、考能力。突破方法:在理解工业革命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最后的总结内容,思考本课的难点。【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相关图片和内容来授课;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产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教学过程】(40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公元1851年,在欧洲的泰晤士河畔,出现了一座令人炫目的水晶宫当时的英国人耗用了4500吨钢材、30万块玻璃,在伦敦海德公园建成一座晶莹剔透的建筑物,这便是被称为现代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的水晶宫。(展示图片)当年5

4、月1日,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主持下,水晶宫举办了首次世界博览会。1851年的世博会被命名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工业文明的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博览会上展出了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收割机、厨具用品、各类钢铁制品以及连发式手枪。(展示图片)那么英国为什么能办这么一场规模宏大的博览会呢?这得益于什么呢?这得益于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呢?它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便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就要提的就是工业革命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认清楚工业革命不同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在工业革

5、命中,文明的演进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在解释工业革命与学生之前认识的革命的不同之处后,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和思考,工业革命开始的前提与条件。)【讲授新课】(35分钟)一、 工业革命的孕育(11分钟)(一)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指的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工场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萌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坊,工厂是指机器化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二)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课程的开始,指导学生们去阅读教材,并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探讨总结。1、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英国的

6、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确立(政治保障)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可能性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财富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累原料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煤铁资源市场圈地运动(国内)、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国外)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

7、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传统的手工业已经无法满足激增的市场需要,这就需要在生产领域进行革命。同时,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虽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英国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到16

8、世纪初,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圈地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这种圈地过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同时也使他们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可见,圈地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英国农村涌现出许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太农场,在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廉价的雇佣劳动者,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自由劳动力。英国成为殖民帝国之后,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对印度的劫掠。在七年战争后的十年问,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高达十亿英镑之多,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美洲和澳溯,英国殖民者对殖

9、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英国人在黑人奴隶贸易中所获得的暴利也是惊人的,他们存非洲捕捉黑人,然后运往急需劳动力的美洲出卖。每次买卖奴隶都能获得巨大的利润。(为了专门从事非洲奴隶和掠夺式的商务贸易,英国先后成立了“皇家非洲贸易公司”、“皇家非洲公司”和“非洲商业公司”。七年战争后,英国几乎独霸了世界奴隶贸易市场。从1680年到1775年,英国人运送奴隶到美洲约有300万人之多。1517年,英国往西印度群岛贩运一个奴隶能获得20英镑,到1800年则增至40英镑。)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

10、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

11、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英国手工工场在18世纪普遍地扩大起来。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场讲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3、必要性:最大殖民帝国的形成,海外市场不断扩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

12、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原有的生产效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英国已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到1800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达1130万平方公里,超过本国领土的46倍以上。二、工业革命的进程(10分钟)然后向学生详细讲解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展的。1、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在英国的各个工业部门中,率先使用机器的部门,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而是新兴的棉纺织业,因为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限制,比较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传统的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更大,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就需要在棉纺织业内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量,从而迫切的需要进行

13、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中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65 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而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都是机械,使用这些机器就已经是机械化了。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个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发明,使纺织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在这之后,有更多

14、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且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2、机器动力的革新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炬是由珍妮纺纱机等工作机的革命点燃的话,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狂飙则是由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的改革兴起的。英国的棉纺织业的机器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装置的使用,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使得动力成为了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1785 年,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3、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不仅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至关

15、重要的动力来源,还被迅速的推广到其他工业部门,例如交通运输业,将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19世纪,开始海上运输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随之而来,煤矿、工厂、火车也全应用了蒸汽机。补充: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在铁路建设方面,英国国会仅1836年就批准兴建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1600多公里,到1855年达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逐步形成。在运河的开凿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了从沃斯利到曼

16、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以后,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2960公里的人工运河, 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保尔芒图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运河和铁路的兴修将港口同陆上交通连结,形成了水陆运输网。【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从珍妮机的出现到蒸汽机的改良的全部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蒸汽机的改良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学生回答】【教师解答】蒸汽机的发明改良,解决了当时机器的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化。所以,蒸汽机的改良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4分钟)在这里重点向同学们讲述工业革命期间,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演进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一) 改变生产方式 1813年英国有动力织布机2400台,1820年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