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449837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当小记者教学设计结合学校开展的名地寻访活动,模拟当当小记者。先在小组内练习准备。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把小记者采访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去。二、教学目的、通过当小记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了解家乡古镇磁器口的历史风情,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 课堂讨论,做好准备师:从电视里我们看到过记者采访的场面,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记者,好吗?生:好!师:我们采访什么呢?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那里人杰地灵,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盘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隔山望,两谷深幽幽。一湾嘉陵水,流过古镇头,古镇依然古趣浓,群阁飞檐吊脚楼,石板街头屋瓦厅,酒旗茶

2、座名小吃,誉满山城不绝口。它就是我们家乡的千年古镇磁器口。为了搞好这次采访,我们先分小组议一议,作好采访的准备。学生分小组商量今天我们到磁器口采访,应该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领略古镇的风采。我们打算采访为什么说磁器口保留着重庆的历史?我要了解磁器口独特的古风古貌;我们要了解磁器口从古到今一千年来所保留的独特地理环境;我们重点采访磁器口为什么以渝西明珠,佛商重地名扬海内外;我们要了解它为什么是沙磁文化的发源地。(师集中大家的意见,交待采访注意事项。)(二) 实地采访,当小记者(学生分组进行)1、小记者进入挂着幌子的乐天茶馆。记者甲:各位同学,我们小记者一行走进了古镇磁器口有名的乐天茶馆进行采访,并

3、为你们进行现场报道。问:请问老伯,您们这家茶馆在磁器口街上非常有名,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磁器口的由来?答:小朋友,你们来得正好,来,坐下,听听这位评书员说书吧。(听评书:磁器口的由来)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场,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光赦,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达五年之久,后来世人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所以白岩场也改名龙隐镇。龙隐镇改名磁器口,源于瓷器。要说瓷器,必说一个开碗厂的江氏家族。这个江氏家族,使沙坪瓷器名声大振。美誉四面八方。江家碗厂的兴起,带动了龙隐镇一带陶瓷业的发展。瓦罐厂作坊遍地开花,形成历史上有名沙坪窑。从而,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镇上磁器业鼎盛

4、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后来,就将龙隐镇改为了瓷器口;再后来,因瓷字通磁,便叫做磁器口。问:大叔,磁器口大码头立了一块石碑,听说是记述了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传奇的故事,你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答:好,我就再给你们讲进华子良逃跑的故事。(听故事:华子良逃跑事件)华子良原名叫韩子栋,1947年8月28日,在磁器口街上发生了一件震动国民党军统总部,引起了特务机关惊恐不安的白公馆监狱关押了十四年的老囚犯韩子栋逃跑事件。当年他就是在看守监押下到过磁器口街上担菜买东西,趁看守班长打麻将正在兴头上,悄悄地从江边乘着小船脱险了。解放后,人们就在这码头边的沙坝上立了这块碑

5、,供中外游客参观瞻仰。(锣鼓响起)小记者丙:咦,这里还有川剧座唱,同学们快来听一听。(听川剧座唱)刀砍岩石火光溅,我对群山把誓宣,身心交给伟大的党,热情如火意志坚,永远跟着红旗走,革命到底不转弯。问:叔叔,我们刚才看了一下磁器口的自然环境,您能给我们介绍它的特点吗?答:是呀,这点说对了。(听介绍:磁器口的自然环境)磁器口位于沙坪坝东部中心地,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系水陆交通交界处。境内小山脉和小溪相间,充分具有山城山水特色。古代的磁器口人杰地灵,交通四通八达,商贸繁盛,人文荟萃。现在的磁器口宁静清幽而未染,树木成林,竹丛成荫,远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步入磁器口街道,悠闲舒适,不闻汽笛声,无尘埃飞扬,

6、是一块幽静的街区。问:磁器口既有水路,又有陆路,那交通怎样?答:交通可方便了。(听介绍磁器口的水陆交通)磁器口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不仅古代陆路有大道,水路舟楫称便,而今更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相通。在地区内地纵横交错,对外交往也十分方便。东至长沙、厦门、西北可到成都,将来还可至武汉、上海。磁器口水陆码头,上至合川、南充,下到朝天门码头,沿长江西到宜宾、乐山等,东达武汉、南京、上海。听了评书、传说和川戏、介绍等,了解了磁器口的地域溪河,知道了古道民路、水路、公路。小记者走在磁器口街上,数着脚下的青石板路。小记者: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有捏面人的(众人围拢观看一老一小捏面人)。问:老爷爷,请问您住在这

7、条街上吗?住了多久?答:我住了七十多年了,我家祖祖辈辈在这磁器口的青石板路上靠捏面人过日子。问: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磁器口?答:那我就说磁器口富有特色的建筑吊角楼吧。(众人坐在青石板上,手里拿着面人,听介绍:吊角楼)在磁器口地区,山崖吊角楼很多,有坡就坎,依曲而折,房屋空间布局自由,利用率高。从外看是裸露的竹竿或木棒支撑的小木箱,危若累卵,使人不寒而栗,而居民却能在里面怡然自乐。向外俯视,近处是一片房顶上面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远处是烟雾蒙蒙的江面,传来低沉的汽笛声。这样的美景在其他城市的高层建筑上是领略不到的。这种随意的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形成建筑风格的千变万化。居民们没有愚公移山的气魄,却有

8、依附自然的聪慧,体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亲和与随意。吊角楼却是在住宅基础不足的情况下建造的。它的外形却存在一种灵气。问:老爷爷,这是你的徒弟吧,他了解磁器口吗?答: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那我也来凑凑热闹,讲讲磁器口的码头吧。(听介绍:磁器口的码头)磁器口码头沿划拖嘴到九石缸一带,是个天然的回水沱,便于停泊,常停船百只以上。所运货物有粮食、煤炭、蔬菜、水果、生猪及盐、山货、竹木手工产品、陶瓷制品等。老码头是磁器口的骄傲,也是磁器口的精华。磁器口不仅有码头,而且街巷庭院也很有特色。(听介绍:磁器口的街巷庭院)磁器口正街由西向东,街宽五米左右。其左右两边多为一楼一底的铺面房,楼上住人,楼下营

9、业。大街左右两街房之间有巷道隔开,小巷直通街房之后的四合院大门,大巷两边成一边有围墙,四合院在墙内,大门对着巷道洞开。磁器口后街街面狭窄,仅三米左右,且多平房,建筑风貌比大街更为古旧。磁器口居民多为穿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一船屋檐不高,绿树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民居屋面轻巧,造成明秀轻松的外观。隔江望去,板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层层叠叠,素雅清淡,韵味无穷。正是:老龄重到大码头如梦回旧地,少壮畅游小街巷头顶新天,嘉陵码头重走老街石板路,磁器口岸初登临水吊角楼。小记者小结:我们知道了磁器口的建筑不仅具有特色,而

10、且保留完整。国家为了保护古镇的风貌,规定镇内不准停车,不准造两层以上的楼房,并对古镇的建筑及溪河加以修缮,以永保古镇的风貌。小记者们品尝磁器口的名特小吃。(1)品尝磁器口三绝之一毛血旺:小记者:同学们你们嗅,这是什么气味,好香哟,真让我垂涎三尺。(从挂着幌子的食店里传出吆喝声、叫卖声,众人到一家挂着毛血旺招牌的小店)小记者:叔叔,这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这么香。伙计:这是我们磁器口有名的三绝之一毛血旺。众人道:毛血旺?伙计:对呀,你们吃过没有,想不想尝尝?里边请,来了一群小贵客,翠花,倒茶,摆筷子,舀毛血旺。食客甲:今天终于吃到了正宗的毛血旺了,以前吃过的几家毛血旺,硬是没有磁器口的地道。食客乙

11、:是呀,传说民间有句言子: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没有到过磁器口。(众人吃,称赞)伙伴:小朋友,味道怎样?小记者:味道好鲜好美哟,给我的感觉是:嫩而又爽口,杂碎油而不闷,白豌豆粑和化渣,汤香麻辣烫。小记者:叔叔,这毛血旺是怎么做的,我回去做给爸爸妈妈吃?伙计:好,听我说(指着门前一土灶)头天晚上把筒子骨放入锅中,滴上几滴白醋,然后倒一桶清甜的嘉陵江水,拍几块老姜,放入适量的白豌豆,将汤熬至乳白色,半夜还要起床,把早已洗干净的猪心、舌、肺、大肠切成块、片下锅,加入制好的糍粑海椒、花椒及五味调料,盖上锅,用小火煨,早上起来后,到宰房接一些新鲜的猪血回来,用酒醋洗去掉生血味,然后用翻滚的骨头汤将血旺激熟,这叫挂印封喉。翠花:毛血旺这东西怪,越煨,越入味,越鲜嫩,一锅毛血旺杂碎汤锅就这样做成了。毛血旺不仅鲜美可口,而且常吃还能壮体养人。(2)品尝三绝之二椒盐花生。伙计:(快板)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高店子的黄糕蒸得泡,椒盐花生要数我们磁器口。快来买哟,彭记椒盐花生。(众人围拢)小记者:哦,是椒盐花生,到处都有卖的,我们上劳动课,老师还教给我们做法呢。伙计:小朋友,别看这些是普通的椒盐花生,我们在选料、做工上很讲究,不信,你们尝尝,先尝后买。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