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44965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查 询 结 果 您所在的位置是: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图书馆 正文 著录信息 题名: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 其他题名:内容创建者:夏志雄 责任者机构:丛书名: 来源题名:信息作战与指挥论文集2005年地区编号: 自建库一级分类:军事运筹自建库二级分类: 索取号:主题:作战决策 载体形态:文献类型:论文 日期:密级:公开 自定义分类号:EG91库名:作战指挥数据库 典藏位置:国防大学图书馆 对信息化作战决策弹性空间的把握 发布时间: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决策的弹性空间,是指指挥员根据战场情况进行作战决策,必须要留有余地,能适应战场态势的变化,保持作战系统的张力,维持

2、对动态战场的灵活反应,使作战体系在信息化战场上能持久保持整体性、适应性。正确把握信息化作战决策的弹性空间,有助于指挥员灵活、科学决策,自如掌控战场态势,促使作战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一、留有余地,从决策的复杂性入手考虑问题 求全,从全局着眼考虑战场的复杂性。“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信息化条件下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体现的更多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作战中,参战的诸军兵种、诸武器系统、多维战场空间和多种作战行动在统一的信息网络支撑下,形成一个结构紧密,反应灵敏,能充分发挥各自优长的整体作战体系。指挥员在进行作战决策过程中,如果孤立地对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分析,而不将其放

3、在作战体系中考虑,难以保证处于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整体联动和协同一体。指挥员在进行作战决策时,无论决策的对象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该从作战的全局来考虑问题,缜密分析决策对象的行动对本级作战整体系统的影响,以及对于本级在上级系统中的影响。同时,在考虑作战行动对敌作战效果时,也应从影响敌整体作战系统来入手,而不是考虑敌一个环节的得与失。 思变,从动态着眼考虑战场的复杂性。信息化战场从来都不会是一潭平静的湖水,短暂的寂静,预示的将会是一场暴风雨的来临,依托高度信息化、机动化的武器装备,交战双方为争取战场的主动,用谋略,变战法,换部署,求变化,使得战场在双方作战行动的犬牙交错中曲折向前发展,作为负

4、责调动战场各个因素快速、协调运转的指挥员,其作战决策也必须适应战场的这种变化,做到“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时刻关注战场上的微小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并将决策信息快速传达到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要求指挥员在决策过程中,着眼于战场的动态变化,指导指挥机关不仅在战争准备过程中,同时也要在战争实施过程中,动态准备各种应急方案,考虑决策问题时,不是仅从敌可能的下一步考虑,而是从敌可能的下几步来谋划战局。 谋对抗,从指挥对抗的角度考虑战场的复杂性。“有的放矢”是前人古训,同样也适合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决策。只有充分考虑敌方行动可能的决策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在双方

5、紧张激烈的交战中始终掌握主动,才能在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的态势中,找到制敌的良策。指挥员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根据敌方最可能的行动选择,依次确定本级的行动方案,并利用指挥信息系统,密切掌握敌行动趋向,随时调整已方方案选择。与此同时,指挥员在决策过程中,还应仔细推敲敌可能对我方行动方案的把握了解程度,以及可能做出的行动对策,据此来作为已方选择行动方案的依据,其结果,通常会使指挥员不会选择那些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对策方案,而是选择那些敌可能意想不到的方案。这是指挥员的谋略艺术,也是指挥员的对抗艺术,是保持作战系统的整体张力,形成决策弹性的有效途径。 二、辩证分析,正确处理稳与快的关系 稳中求快,善断于急。“

6、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只有使已方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机会,取得胜利。 稳是指挥员决策的前提,但不等于稳就是指挥员决策的目标。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面对稍纵即逝的战机,稳字当头是基础,稳中求快,善断于急是信息化条件下指挥员决策的关键。指挥员切忌以稳为借口,求全责备,面面具到,搞无原则的多方求证。在战场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充分依靠既得战场信息,结合知识、经验、分析和判断,当机立断,果断决策,以免贻误战机。海湾战争中,伊军在遭受38天的空袭后,面对强势包围的多国部队,一味求稳,不能迅速决断,在包围圈未合拢紧缩之机撤回本土,而是消极地观察

7、战场态势,妄想彻底察明战场情况而后定下应变之策,结果遭受重大损失。 变中求异,善断于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法之传有常,而用之也有变。常者,法也,变者,势也”。战胜不复是兵之常法,决策总是要变革现状,开创未来,因而总是包含着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或新的步骤。对于一般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必须要有不同的决策,这就是决策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非一即二,非二即三简单选择形成的变化,而是一种打破常规,出奇制胜的创新。海湾战争爆发之后的伊拉克战争,当军事家们津津乐道于美军屡试不爽的先由空中力量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尔后陆军占领阵地进行扫残时,美军第3机步师却孤军深入,直插萨达姆老巢巴格达,以各国军

8、事专家惊呼看不懂的作战方式,快速攻陷巴格达城,取得了对伊作战的又一场决定性胜利,其取胜之道,既在于先进的装备器材作保证,又在于美军指挥官们决策上的求变求异思维。“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指挥员面对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不同战争,必须从看似相同的态势中寻找细微的不同点,据此作为决策的依据,“所以善用兵者,必因敌而用变也,因人而异施也,因地而作势也,因情而措形也,因制而立法也”。 三、取长补短,灵活把握经验与科学决策的结合点 以“史”为鉴,多谋善断。源于空想的决策等于失败,源于发现的决策将获得50%成功的机会。一个毫无指挥经验的指挥员,犹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9、,其决策往往会背离战场实际。面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行动频繁转换的战场,指挥员不可能每次都有充足的时间按照理解任务、分解目标、拟制方案、分析评估、方案优选、模拟论证的决策程序进行细致的推敲。而应借鉴以往成功的决策经验,结合本次作战的特点,进行简洁明快的决策。此时的决策,必须找好关注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每次作战的重点不一样,指挥员应当根据情况,或对主攻方向,或对战法运用,或对火力打击,或对兵力部署进行有重点的决策,其他方面则可给下级指挥员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合理收放指挥权。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一方面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指挥决策必须因变而变。事先的计划、方案、决

10、策不可能是万能钥匙,解决一切突发问题,虽然具有指挥信息系统的支撑,各种战场信息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反馈到指挥机构。为保持部队的应变能力,及时对危机作出反应,指挥员必须将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下级指挥员,赋予他们一定的临机决断权,使得信息化战场千变万变,始终逃不出处于一线战场指挥员的手掌心。另一方面,经验是指挥员的经验,是指挥员在长期决策过程中,对正确有效决策的总结,正因于此,指挥员往往会比较迷信自身的个人判断,易被“守株待兔”的惯性思维所迷惑,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员面对海量的信息、多元的力量、突变的态势,仅仅依靠一已之力,必定使决策顾此失彼,难以万全。必须发挥指挥机关的作用,合理分解决策问题,虚

11、心对待决策建议,对比考虑决策方案,从集体的智慧中寻找决策的灵感。既要多方征求他人意见,又要敢于对争论问题“一锤定音”,使指挥权的收放紧密结合,共同促成作战的胜利。 给经验决策插上科学的翅膀。经验决策具有启发性,经验丰富的指挥员经常能够从无数掠过脑海的实例中捕捉思维的契机,从而获得决策的灵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经验通常能使看似陷入绝境的决策问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是乎,部分指挥员用经验取代科学的分析判断,动则用“上次作战”回击不同的意见,结果是个人意志、主观臆断代替了科学的分析判断。因为有了成功的经验,指挥员有了独断专行的资本,导致决策权力滥用,集体决策的行为

12、个人化。适应信息化战场的要求,必需使经验决策注入科学的基因,使经验与科学相得益彰,真实反应战场的情况。决策科学化,首先要使决策方法科学化。科学的决策方法,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对决策问题的定量分析,而应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局部研究与全局研究相结合,使得决策方法能涵盖所有特定的决策问题,两两相应,使决策结果更具科学性。其次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决策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达到对决策对象的宏观把握。使决策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达到全方位把握决策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使决策由封闭思维转向开放式思维,达到把握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各种交换和联系。使决策由静态转向动态思维,达到把握决策对象的各种变化和决策的全过程。(夏志雄朱竟成) 新闻来源: 【关闭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