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44937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善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张海霞1,丁万武2, 滕怀荣2(1.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理工大学 学生处 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面对国内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新形势、新问题,分析了目前我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新校区;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在原有校园外建设新校区,形成新老校区共同办学的运作模式。同一所大学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对我国传统的运作理

2、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而首当其冲的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新问题。如何坚持“以师生为本”,完善新校区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新老校区的统一、协调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1国内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现状1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1985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进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加快向一流大学前进的步伐,国家积极推行院校合并与重组,朝着规模大,学科全的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也有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求外部发展空间,异

3、地建设新的校区。当前,我国新校区办学面临着距离远、运作成本高、领导和师资力量分散、办学质量受影响等问题。而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1校区分散与管理实效均衡的矛盾一个校区办学,学生集中,管理队伍集中,措施力度一样,不存在多种管理效果。而多校区办学的高校,新老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直接影响校区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受到限制,容易造成行政5管理中心所在的校区,对学生的教育严格,管理到位,执行政策深入基层,开展活动立竿见影,学生的思想动态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容易得到解决,因而往往取得较好的教育和管理效果。而其他校区因受管理模式、地理位置和管理资源不

4、足所限,往往只派极少数干部值班式工作,管理性和事务性的工作均由他们全权负责,使得一些原本应该细致入微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变成了相对粗放的管理。同时,多校区办学势必造成学生管理队伍的分散,使管理人员无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在解决问题上容易存在主要事情紧急办,次要事情拖着办,一般事情无法办的局限,无法取得与主校区一样的管理效果。1.2功能定位与学生层次衔接、学科文理交融的矛盾实行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在校区功能定位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新老校区学科齐全,将学生分为新生、老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安排在不同校区学习;二是根据不同校区的特点安排学科门类,集中某一类学科在一个校区。前者容易影响高低年级学生

5、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低年级学生从一进校门开始就失去了高年级学生的正面影响和细心帮助,失去了生活、学习的领路人,也失去院系乃至学校良好文化的传承。后者学科门类大分散小集中,影响了文理交融、交相辉映的育人环境,同时也削弱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权,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1.3校区差异与资源共享原则的矛盾大学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学府圣地,除了特色建筑、校园环境、教学科研设施和自然人文景观等硬环境资源,还有名师大家、学风、教风等软环境资源。高校合并的初衷是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但是,新校区由于受到建设和管理的渐进性过程的约束,教师和学生在那里很难享受到与本部校区相同的丰富资源,他们会因

6、交通问题造成学习、生活和工作成本提高,因设备不足导致学习手段相对落后,因学习资源缺乏致使知识面无法拓宽,或因活动条件所限而无法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教育资源不均,是对学生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不公。2目前我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我校新校区地处远离校本部4公里多的城乡区域,学生全部是低年级同学,在教学上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这使得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也制约和影响着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1低年级学生远离校本部,给教育管理和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我校新校区的学生人数已达到13000多人,与单一校区办学相比,学校和各学院在新校

7、区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精力要大得多,管理的难度更大。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例,各学院都普遍存在缺编的问题,这使得新校区学生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人手不足的困难。另外,新校区每天晚上的留驻人员较少,而低年级学生自律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自由度较大而约束性较小,宽松的过程管理容易导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纪律无法保证等问题。这些都给学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2.2校园建筑新、历史短,人文氛围比较淡薄,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我校新校区是在近五年内建成的,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先进,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搭建了新的平台。但就总体情况而

8、言,尽管目前新校区的硬件设施比较先进完善甚至超过校本部,但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需要磨合期,还不容易有效地利用好资源;再加上新校区与校本部有一定空间距离和新校区的历史较短,人文氛围的构筑明显滞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大都不如校本部,缺乏高校那种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和历史文化底蕴,学生缺乏与都市文化、校园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交融与渗透。每年新生进入新校区学习生活初期,人生地不熟,社会经验、阅历相对较少,又没有高年级学生的帮助、指导。新校区除了来去匆匆的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外,各学科教师少得多,“常驻代表”都是轮班值日。各种学术报告会、专家论坛、就业信息、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竞赛都少得多,这使新校

9、区学生从大学生活中获得的信息量明显减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3校区规模大、设施不完善,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与校本部相比,新校区占地较大,在新校区的学生数也都较多。但新校区仍是边建设,边入住,边运行,校区工地痕迹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这让一些学生对学校的环境特别关注,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期望产生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一些学生尤其是新生昔日对大学校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由此造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落、心态不端正等,减弱了广大同学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4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影响学生社会化进程。新校区远离繁华闹市,缺乏都市气息和氛围,周边的娱乐设施缺乏,商业网点稀少,学

10、生们日常接触的更多的是刚刚离开土地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周边社会环境缺乏现代化都市具有的那种观念、视点、科技等等。而新校区的学生无法时刻感受大都市的气息,难以接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全方位辐射,也无法让学生更多地理解现代社会。而周边刚刚离开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利用高校人口密集的商机,开设不规范的网吧,不正规的超市,甚至大量建设钟点房等等,这对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影响非常大,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空虚,无所事事。同时由于校园周边环境复杂,乡镇道路差,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红绿灯,交通相对比较混乱,周边环境难于整治,安全隐患多。这种复杂的社会外部环境,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也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为减少,影响

11、学生社会化的进程。2.5两校区距离远、交通不便,影响师生的交流,延缓了学生的成长进程我校新校区地处城乡区域,与校本部相距有数公里,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虽然情况较前大有好转,但校区间交通仍不很方便。新校区目前还没有教工住宅区,各科任课老师上课时乘班车来,上完课即乘班车走人,而且交通车基本都是校车,时间固定、车次少,以致老师怕错过赶车时间,形成来去匆忙的上课景观,与学生基本上没有答疑时间,交流也非常有限。新校区除了有限的日常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外,学生几乎看不到任课老师。这使学生在接受到有限的知识传承的同时,难以感受到更多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和人格魅力,难以得到优秀教师的品质熏陶,更难以与教师进行

12、多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无法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处事能力,因而面对多元化选择时,往往显得茫然无知,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而刚刚留校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生代”学生工作人员,一个人往往面对300多个学生,与学生的深层次的、心灵层面上的交流沟通稀少,加上教育经验的缺乏、敬业精神的不足或其它深层次原因,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深刻的把握与应有的对策。加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没有形成自律能力,无疑延缓了新校区学生的成长进程。3解决我校新校区学生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新校区面临的种种新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我校的发展,更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13、的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积极探索新校区管理的新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新校区学生的稳定,为学校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主要对策如下:3.1优化配置新校区学生工作人员,建立精干的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新校区学生工作,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干的“万金油”工作。学生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力、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必须的心理学管理学知识,还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在确定新校区辅导员时,要认真挑选,要挑选出能耐得住寂寞环境,有一定工作经验、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新老结合的辅导员,尤其要看辅导员是否有“三心”:

14、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对琐碎事情要有耐心,当然最重要的是具有责任心。一个人具有责任意识,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一定会努力做好新校区的学生工作。有了这样的学生教育者,就能做到上通下达,为实施各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2进一步改善办公、住宿条件,保障广大常驻教师的正常工作、生活新校区各学院现有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学办公室、“党员之家”均不能满足基本工作需要,出现使用紧张的情况,要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目前存在的办公室紧张,办公室硬件资源紧缺等问题。另外,针对常驻新校区的学生工作干部分散入住在各学生公寓楼宿舍,经常出现与学生“挤吃饭”、“挤洗澡”的现象,

15、加之宿舍内没有网络、电视等基本的生活设施,导致一些老师经常有“寂寞孤独感”的实际情况,要本着“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加大投入,改善常驻教师的住宿条件,一方面将现有各公寓楼的常驻老师尽量安排相对集中住宿,提供必要的衣柜、洗澡等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建立“教职工食堂”,采用个人出资和学校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广大老师的吃饭问题。3.3稳定和逐步扩大常驻新校区教师规模,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新校区目前主要的“常驻代表”是部分轮流值班的学生工作干部、公寓楼值班员和保卫人员,部分专业任课教师也只是“匆匆过客”,我校一些优秀的教授、专家、学者更是在新校区难以见到,要克服困难在新校区建立教职工住宅区,让广大

16、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有限知识传授的同时,近距离感受到更多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和人格魅力,有更多机会得到优秀教师的品质熏陶,加强学生与老师多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营造校园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3.4进一步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新校区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营造相对滞后,加之新校区信息闭塞,以致广大学生对学校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决策或活动知之甚少,广大学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要克服困难,在进一步丰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尽量将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位申报、学生管理、产业发展等的一些重大会议或活动,以及一些专家学者论坛、学术报告会、国际交流活动等安排在新校区举行,增加新校区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和历史文化底蕴,增加学生与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充分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阔眼界,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财经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