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朗读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让朗读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大丰市草堰初级中学 臧罗宝(224114)摘 要: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饱含感情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于听觉活动的一种过程,也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通读全文,感知意图,理清脉络;吟诵段落,把握精品,体会感情;精挑语句,细选词语,揣摩魅力;再读全文,品味言语,联想创造。关键词:朗读 有声教学 呤诵 品味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饱含感情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于听觉活动的一种过程,也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现在的语文课文形式多样,经典美文与时代美文共现,充满着浓厚的人文色
2、彩,通篇展现着美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文章,还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但是,在我们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还不能充分显现,即使有朗读的次数或机会,大部分课堂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落到实处。公开课,为给人造成一种书声朗朗的感觉,为活跃课堂气氛,也只是做做样子,但学生究竟从朗读中感悟了多少,学生的能力有了多少提高,还很难说。这对我们语文教学显然是不利的,我们在教学时,更多的是以讲代读,自己不讲不放心,害怕学
3、生不能够充分理解课文,说到低还是不放心学生。我们的教学不能够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不能够走出困扰自己的桎梏,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厌学语文的状况比比皆是,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语文课无聊而又漫长”。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一、 通读全文,感知意图,理清脉络。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即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朗读作品之前,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
4、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做到朗读过程中不误读、漏读、多读、不断错句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整体感知作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以夏这篇课文为例,学生在初次阅读时,除要完成字词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几个思考题: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2、你认为作家主要为了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假如老师让让你去指导其他同学朗读,你准备从哪些方面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后,思考、讨论,给出答案。明确答案:写的景有:小草、林带、热风、麦浪、太阳、棉花、高粱、瓜秧等;写了人:割麦、打麦、施肥浇水作家主要体现出了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
5、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朗读指导:朗读应该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轻重缓急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如朗读紧张激烈的作品应该用较急的语气,而朗读比较深沉的、格调低的应该用比较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在阅读本文时应该用一种紧张、激烈、欣赏的语调去朗读。这种朗读是三个步骤,第一次是快速阅读,目标是理解大意,留有印象;第二次是自己朗读,目标是思考、解决问题;第三次则是要求学生在全班朗读,目标是读出文章体现的感情。二、吟诵段落,把握精品,体会感情。在完成第一个过程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走进第二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充分运用朗
6、读的技巧,反复朗读,与文本的理解感悟相切合。真正的使朗读成为:“反复的出声读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步步深入的理性思索有机结合”,深入理解感悟与恰切的有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要能读懂全文,而且要领悟感情。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文本、培养他们的语感。新课程标准多读,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好的诗文应当三分分析七分朗读。好的诗文往往是教者言不可尽传,必须经过欣赏者自己的品味、体悟才能获得艺术美的真谛。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引到入口处,让他们介入这个审美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我们仍旧以夏这篇课文为例,在初步感知了课文之后,我们为学生播放了
7、多媒体电视散文夏的段落,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是怎样读的,这里的段落是如何通过朗读去体现感情的。而后要求自己选择文中的某一个段落进行朗读。我们教师还应该加入其中,自己应该范读,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给学生范读。范读,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
8、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在学生读过之后,我们还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个体朗读的评价,能够增加他们的成功感受,培养他们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的兴趣。读过之后,我们在此基础上,用固定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语言训练,因为表达是理解感悟的外显形式。我们可以问:“读了_语句,我感受到了_夏天”(从课本中找语句写);“_语句,我发现_的季节”(学生自创)。三、精挑语句,细选词语,揣摩魅力。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往往都曾现在一两个动词的使用上,
9、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好词好句,学生找到它们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却不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学生心里面明白,说不出来,这些都是由于我们读的不够、训练不够或者是学生积累的不够。理解词语,是语言训练的一种必要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语言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去理解感悟词语的运用,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只有理解了词语丰富的意蕴,才能更好的把握句意,领悟文章的中心。夏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好的例证:可以引导学生找出:1、“潜在树叶间的一声长鸣”中“潜”字
10、,赋予了鸣蝉人格化,既写出了蝉像一位出色的演奏家,有显示出了夏天之炎热。2、“太阳烘烤着大地”中“烘烤”,“热风浮动”中 “浮动”等等。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把握,在朗读时有意识地把她们读的重一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一般能理解其含义。四、再读全文,品味言语,联想创造。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了一条著名的“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理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我们引导学生理解了水上的把分之一,很重要的八分之七,就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朱自清
11、先生说过:“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发展思想,涵育情感”。1924年沈仲九又强调了“国文最主要的功用,是在人与人的沟通联络和文明化的遗传”,进一步强调的语文作为人文工具性的基本特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学会说话、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情感、发展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观,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在完成对文本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在对文章进一步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把课堂延伸到千里之外。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夏时,我是这样做的:1、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要求写一段话,(80个字内);2、投影画面,根据画面写两段文字:写一段话,既要有景物描写,又要能体现你的愉悦情感;写一段话,除景物描写外,还要能表现出感伤的情绪。3、写好后,自己能用饱满的感情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己愿意学习了,才能把我们从语文教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也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才能促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