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七律·长征10.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438941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2 七律·长征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2 七律·长征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2 七律·长征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2 七律·长征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2 七律·长征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2 七律·长征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2 七律·长征10.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第八单元中一首七律诗。全诗以豪迈的语势,写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七律诗,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长征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品质则是重点和难点。本课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阅读兴趣。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长征距今已七十多年,学生们感觉非常遥远。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地对长征进行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相关资料,读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课堂上尽量将孩子们带入长

2、征的情境中,体验长征的艰难。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五岭”、“远征”、“逶迤”、“磅礴”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感受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长征

3、的资料。2.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2.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以及翻雪山、过草地等历经艰险的图片,教师对长征的历程进行声情并茂的介绍。(请学生谈听完老师介绍后的感受,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预设:二万五千里 )师:在伟大的毛泽东心目中这是一支怎么样的队伍呢?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3.板书课题:七律

4、长征。观察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进行文学常识的补充。解释中间的点是间隔符号。七律是这首诗的格式,即七言律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再读课题一遍,同学们读准了字音,而且读出停顿感。)预设没有读出,请同学们注意“七律”和“长征”中间的停顿,请再读一遍。)二、初步感知全文过渡:同学们读得是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1.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全诗,把诗句读通顺,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的情况。四名学生朗读全诗,(预设:注意“五岭”读法,两个读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的时候,第一个三声变调为二声。全班齐

5、读一遍。)3.你们真厉害,第一次读这么难读的诗都这么棒,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一定难不住你们。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像刚才那几位同学一样读准字音。(同学们齐读全诗)三、学习概括性诗句1.同学们,你们知道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吗?(预设:那就请大家默读此诗,画出这句诗句来)学生找出全文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来写。(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你找到了吗?(找到了)那请你读一读。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教师随机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3.出示“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含义:(1)随随便便(2)平平常常(3)随心所欲。同学们认为在“万水

6、千山只等闲”中“等闲”的意思是哪个?确定在本文中选择“平平常常”。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预设:红军战士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历经的万水千山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是平平常常的事)多么不可思议的红军战士!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全班齐读一遍。)四、深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1. 红军不怕远征难,那从诗中的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远征的“难”?从哪里可以看出“等闲”?请画下来。2.小组内交流,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难在哪里?等闲体现在哪里? 学生汇报:逶迤 磅礴 1.说难在哪里?(学生说)2.教师补充:(出示五岭山脉的图片和相关资料)是的,五座大山连绵起伏,一座比一座高,长达几百千里。真是“五岭逶迤”(个别学

7、生读,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你只翻越了一座小小的丘陵。)(经过你的不懈努力,又翻越了两座高山)红军战士翻越了座座高山,还有更高的乌蒙山在前方,应该怎么读?(出示乌蒙山脉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乌蒙山全长250公里,海拔高达2000多米,乌蒙山气势磅礴,谁能读出这句诗中大山的气势?(个别学生带着感受读。我感受到了乌蒙山的磅礴气势。3.齐读“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可就是这样连绵不断的五岭,这么一座气势磅礴的高山,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事。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答:腾细浪)“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小浪。在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什么呢?(学生答:走泥丸)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4.红军面对这样的崇山峻岭,他们

8、看做是平平常常的“细浪”和“泥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答)随机板书:乐观、不畏艰难等。谁能读出这种精神?(生个别读)预设: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范读,读出“腾细浪”“走泥丸”的轻松愉悦之情。谁来试试?生个别学习老师读。真是一名乐观的小战士!男女生合作读,体会“远征难”和红军“只等闲”的精神。真不错!声音一“大”、一“小”,就突出了一“难”一“闲”。我们再来一遍!同学们,这么陡峭的山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怕吗?(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红军战士跨越了“千山”,还有“万水”在他们面前等着。红军战士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呢?5(出示)金沙水

9、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句诗中体现红军心情的词?(暖、寒)有没有发现什么?(一组反义词)过渡:是啊!是什么原因让红军战士有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呢?让我们走进这句诗中的两个著名的战役。请大家打开课前给大家发的资料,自由读资料,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2)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他们的心情如何?(学生谈)这千言万语就化为了一个字暖。(3)师生接读:这真是金沙水拍云崖暖(4)过渡:但是,并不是每一场战役红军都赢得的如此轻松!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教师旁白加上“飞夺泸定桥”事件的相关介绍。)(5)看完之后,你有怎么的感受?(学生谈)教师概括:

10、这就是寒。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生读)这场战斗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生读)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生读)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师生接读:这真是大渡桥横铁索寒(6)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同学们,在长征的途中,无论是巧夺金沙江后的欣喜,还是飞夺泸定桥时的艰难,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过渡:同学们,红军历经万水千

11、山,来到了岷山脚下。虽然岷山是?(学生:千里雪)你真会学习!是的,岷山,海拔4000米,终年积雪。它在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处,过了岷山,红军战士们马上就会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此刻面对这样的雪山,红军怕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更喜)读一读(个别读)你好开心啊!为什么?(学生答,再读)(2)是啊,红军能不高兴吗?只要翻过这座山,他们就是胜利会师了啊!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来读读这句诗。五、回归全诗,深化情感同学们,学完全诗,你对长征有没有新的认识呢?1.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2.就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诗中读给大家听。出示全诗,生个别读,读出感情。全班齐读。熟读成诵。六、拓展延伸出示毛泽东长征途中所写的另一首诗歌清平乐六盘水,学生回家自学这首诗。七、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乐观 只等闲 大无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