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43869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五首练习带答案(DOC 7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野 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时间:_。事情_。 (东皋 薄暮 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对_,_对_。(皆、惟 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景与

3、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7、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

4、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黄鹤楼 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 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 2乡关: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5、,李白题诗在上头。”11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2故乡2A B。 C。 D。、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7、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

6、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3.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9.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

7、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1分)【答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答案】B。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

8、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1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

9、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思乡 的感情。(2分)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10、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5、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尾联抒发了作者思乡的感情。(2分)6.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

11、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12题(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2.(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答案】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

12、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所以选C。【练习与检测】(共30分)1本诗选自_,作者_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5分)2钱塘湖春行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7分)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

13、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4分)6、在钱塘湖所有的景

14、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2分)7、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8、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是 。(2分)9、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4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对偶3D 4C5、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6、绿杨阴里白沙堤。7、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8、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9、“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