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434172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摘要: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神农、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都有饮茶和茶的相关知识。中国茶叶的传播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条路线。中国茶的发展史、制茶史、饮茶史都源远流长。茶叶分类也有十种分类方式。茶具的也含有深邃的道理和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和道教、佛教的精华。关键词:茶起源、茶发展史、制茶史、分类、茶具、宗教哲学一:茶之起源1、神农时期 据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时期,人们就采集茶树的叶子作为饮料,至周公时期便有记载。2、西周时期 晋常虞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境内“国有芳翳香茗”。这一记载表明西周

2、时候就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3、春秋战国时期 陆羽在其茶经中,根据尔雅和晏子春秋两书对有关茶事的记载,把传说的两书作者周公和晏婴列为我国最先知道饮茶的人。4、秦汉时期 公元前308前206年,饮茶和茶有关的知识开始有巴蜀向外传播。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饮茗之事。”即认为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开始于秦汉时期。二、茶的传播史1、茶在国内的传播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两晋)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业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茶业重心由南向东转移(宋代)2、茶在国外的传播 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了市舶

3、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在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大量增加。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中“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

4、港口福建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地与我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制茶史1、从生煮羹饮到晾干收藏 2、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3、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4、从蒸青到炒青 5、从绿茶发展到其他茶类四、茶叶的分类我国对于茶的类别之区分,众说纷纭。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压紧茶和速溶茶几大类;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精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

5、、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只是俗称。还可根据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依科学之分类,可分以下几类,详述如下:1、依制造发酵程度分类: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包种茶、青茶、白茶、绿茶。2、依制造凋萎程度分类:凋萎茶、不凋萎茶。 3、依产茶季节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4、依制茶形状分类:散茶、条茶、碎茶、圆茶、正茶、副茶、砖茶、束茶。 5、依制造程序分类:毛茶、精茶。 6、依熏花种类分类:花茶、素茶。 7、依茶数品种分类:青心乌龙、青心、台茶十二号、台茶十三号、硬枝红心、大叶乌龙、铁观音、四季春

6、、青心柑仔、黄柑等。 8、依产茶地分类:高山茶、平地茶。 9、按焙火程度分类:生茶、半熟、熟茶。 10、按茶色不同分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五、茶具的概念及种类茶具,古代也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茗尽具,已而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竟日执持茶具。”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曰:“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消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7、主要是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代文学加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荀、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采茶也”。隋及隋以前的茶具: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制陶的窑,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窑。唐代茶具:中唐时的茶具种类十分齐全,质地也非常良好。那个时代的人们很注意因茶择具,最常见的有风炉、灰承、交床、夹、碾、则、碗、揭、札、瓢、具列、都篮、火荚、纸囊、罗和、水方、竹夹、涤方等等。宋代茶具:在宋代,点茶法是当时主

8、要饮茶方法,主要要茶焙、茶碾、茶罗、茶盏、茶笼、茶匙汤瓶等。元代茶具: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的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明代茶具:由于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清代茶具: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都以陶或瓷制作,特别是在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现代茶具:现代茶具的式样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新,做工也更加精致,质量也更加优良。有茶壶、茶罐、茶盒、茶匙、茶则、茶壶、茶盏、茶杯。六、茶文化与宗教哲学1、茶文化与儒家学术 “中庸和谐”与中国茶文化中的“和

9、”之美 在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处处有茶,处处用茶,有礼仪的地方就有茶,茶以成为礼仪的组成因素。究其原因在于:生活中礼仪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人际关系,而这一点正与茶的相吻合。儒家的人格思想与茶文化精神 文人雅士在细细品娺,徐徐体察之余,在美妙的色、香、味的品赏之中,移情于物,托物寄情,从而感情收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以升华。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中国的茶德思想 古人品饮,还讲究环境的优雅,主张饮茶可以伴明月、花香、琴韵、自然山水,以求得怡然雅兴。而民间的茶坊、茶楼、茶馆中更洋溢着一种乐观、祥和额气氛。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茶文化呈现出欢快、积极、乐观的主格调,使中国茶文化

10、与禅宗隐逸遁世的消极精神区别开来。2、茶文化与到家思想 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人们如何才能得到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道家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静”这个契合点达到高度一致,茶文化的本质在道教文化精神中日益弘扬广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中国茶人受了老庄思想,在品饮的同时,以茶的清苦、淡泊、气吞万象的品行自励、自勉,不计一己之失

11、,而以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和为目标。3、茶文化与佛教文化 茶禅一味 禅宗与茶两者内在精神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除。尽管茶文化和僧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矛盾的,但是,茶道精神主张以茶修德,强调内省的思想,与禅宗主张“静心”、“自悟”是一致的。 佛们茶礼 第一,应酬茶。茶不但是佛教徒日常的饮料,而且是佛门待客的佳品。第二,佛事茶。茶是佛们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供品。第三,僧侣死后火化前,在寿堂立牌位,每日由知事“三时上茶汤”。第四,议事茶。由于茶性不可移易,茶叶清淡又能迎合佛教修行的要旨,禅门议事,多用茶来进行。新的世纪,茶文化将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新的世纪,茶文化将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殿堂。新的世纪,茶文化将以更为深邃的内涵、经典的思想吸引大家的目光。参考文献:1、柯秋先主编:茶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2、秦浩主编:茶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3、赵立山主编:茶享,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4、伊腾故鉴主编:茶和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5、龚建华主编:中国茶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6、王晶主编:品味清清茶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7、勒飞主编:茶禅一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