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鹰 (2).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428485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吉思汗和鹰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吉思汗和鹰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成吉思汗和鹰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成吉思汗和鹰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成吉思汗和鹰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吉思汗和鹰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吉思汗和鹰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吉思汗和鹰读写结合点设计案例2012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践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每位语文老师也都意识到了,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承担着“得意、得言、得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任务,因此在阅读课中进行读与写的结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研读一篇篇文本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读写结合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或题目、或文中、或标点;设计的意义也不同:或提升主旨、或激发联想、或模仿结构、表达顺序对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的最佳读写结合点的探寻,就经历了曲折的探寻过程。一、替文中的主人公张口说话。在成吉思

2、汗和鹰这篇课文中,鹰用“盘旋、打掉杯子、撞掉杯子、撞翻杯子、扑掉杯子”等动作营救自己的主人,成吉思汗因为口渴难耐而没能察觉鹰的异常。一个主人公老鹰不会说话,课文对另一个主人公成吉思汗的描写也多为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对其心理描写的文字较少。因此,这文中的留白,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最先发现的可以结合读与写的地方。在这一想法的指引下,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转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鹰,对主人公说:“主人,千万不要喝那水!那水有毒!”“我已经打掉你的水杯了,你为什么还要喝?”“您怎么不理解我的意思呢?千万别喝啊!”“就算您要了解我的命,我也不能让您喝这水!”;把自己想象成成吉思汗,补充心理描写“今儿这老鹰

3、是怎么了?是不是跟我闹着玩儿呢?”“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你,你可不能得寸进尺啊!”【分析】课堂效果显示,学生的参与度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课堂很活跃。在补白的基础上学生在朗读时情感的融入很自然。但是文中鹰四次打翻水杯,成吉思汗从没怎么生气,到有点儿生气,再到真的生气了,直至最后的气急败坏,可补充的地方足足有八处之多,每一处都涉及到了课堂显得很碎,而且教法单一,学生的补白也有很多雷同之处。有的学生在补白时或因为用词,或因为理解,或因为语序等问题,还会引发课堂笑场。对这几处补白必须有所删减、优化、整合!在梳理鹰的动作线索时,我发现“打掉”“撞掉”“撞翻”“扑掉”这四个动词中均含有“杯子掉落”的意思

4、,但用词很微妙,“打”“撞”“扑”显示鹰的动作越来越激烈,乃至用全身的力量去扑掉水杯。在鹰最后一次打扑杯子的时候,让学生揣摩鹰的心里话,学生在说的时候能够有效勾连起前文的内容,既节约时间,又整合了学习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这样表达:“主人啊,我第一次打掉杯子,您没有能够理解我的心。第二次、第三次我用的力度更大了,您怎么还是不明白啊?那毒水不能喝啊!我知道您已经气急败坏了,我知道我再扑下去您会杀了我,可是我和您生活了这么多年,您待我如父子,就算我死,也要救下您的命啊!”课文在描写成吉思汗的语句中,笔墨分布在第二次时着力很少,第一次和第三次可以融入补白,第四次则完全可以从“气急败坏”的动作中表达出来,

5、不用补白,学生也能很好地读出来。二、三选一:想对老鹰/成吉思汗/自己说( )。在充分地学文之后,我带领整体回顾全文,升华提炼主旨的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小练笔:1. 我想对老鹰说:“ ”2. 我想对成吉思汗说:“ ”3. 我想对自己说:“ ”这样设计的初衷除了为让学生在练习写的过程中评价主人公,也为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一点是为了我在授课中弹性地掌控课堂时间。【分析】在实际操控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展现出来的空话、套话特别多“我要学习你的忠心耿耿。”“我以后也要勇于改正错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不大,而且在表达的时候还削弱了前面学习积淀起来的情感基调。这条路走不通,应如何处理

6、呢?在反复思量后,我设计了让成吉思汗为老鹰写悼词的环节。三、为鹰写悼词在又一次的试讲中,我采用了“为鹰写悼词”的设计。学生在悼词中写到了成吉思汗与鹰的亦父子亦君臣的关系,写到了成吉思汗的万分懊悔,提到了鹰的忠心耿耿等,涉及到了课文的情节、对主人公的评价、对主旨的提炼。【分析】我满以为这是最适合的读写结合点,然而张立老师在点评试讲课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作训练点在哪儿?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帮助?”一语点醒我这个局中人:对啊,难道读写结合点只是让学生做一个课堂总结吗?这背离了提升写作素养的初衷啊!一时间,我陷入了迷茫。四、目光转向课文插图,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在我陷入困顿的思维死胡同

7、时,张立老师引导我把目光投入到了文中的第二幅插图上。 这幅图表现了成吉思汗明白了真相后懊悔不已的场面。图片中成吉思汗的神情、动作、心理都可以成为发散点,这对学生在习作中描写人物、描写场面都很有益处。在实际操作中,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 直接出示插图写一写。直接出示本图,教师说:“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神情有些茫然,不知道从何下笔。从学生眼中感受到的练笔指向性不明问题,在听试讲的老师的反馈中也得到了反应:写什么?由此,“搭台阶”的想法浮现出来。2. 搭设“台阶”写一写。在出示图片的时候,添加上文字注释: “台阶”搭上以后,指向性更明了了。但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弊:全班学生中有7

8、0%以上选择写“眼中充满泪花”,其余的20%选择了写“双手抚摸着鹰的伤口”,思维的局限性被提示语限定住了。于是,再度修改中,选择了去掉“台阶”,先通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做引导,再让学生发散思维去写。3. 再撤“台阶”写一写。在做研究课的课堂上,读写结合的环节是这样处理的:教师:成吉思汗小心翼翼地捧着他错杀的宠鹰,(出图片,音乐)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成吉思汗的眼里成吉思汗的嗓子成吉思汗的双手1) 学生A说:眼睛红、闪动着泪花(点评:是啊,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代天骄,此时他懊悔不已,眼中闪动着泪花!)2) 学生B说:他喉咙哽咽(点评:这是多么痛心才会有的表现啊!

9、)3) 教师话语引:你还看到了他的手(学生:双手在颤抖啊!)4) 教师话语再引:你看到他浑身5) 6) 轻轻地拿起笔,写出你眼中的这画面吧。学生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所写的内容摆脱了束缚“他的浑身不住地颤抖,心中如同万箭穿过”“连周围的小花、小草仿佛也在低声哭泣,连酷热的太阳仿佛也躲进了云层,不忍再看这一幕”“他的喉咙里像堵住了棉絮”【分析】有效的设计如一石入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圈圈涟漪,而且学生的练习的过程中炼词炼句,反复斟酌,让静态的画面在他们的笔下变成了动态的场面。对成吉思汗和鹰这一课的读写结合点一波三折的探寻过程,对我本人的提升来说是生动鲜活的一节课。作为语文教师,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和挖掘到文中读写结合的契机,让阅读和写作并肩发展,是我在教学之路的前进过程中继续锤炼的本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