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42325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2、提高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难点】1、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2、学习

2、怎样写真情文章。【学法设计】诵读质疑分析归纳迁移【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 【教学媒体】多媒体ppt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解题1出示学习目标,简单导入课文(从项脊轩志作为明请散文单元的开篇之作的角度说,引起学生重视)。2解题:(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2)“项脊轩”介绍: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有窗的廊子

3、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二、关于作者: 1 他在明代作家中的地位: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诗必盛唐宋濂明太祖称“开国文臣之首”。明初刘基开国功臣之一。 前七子:拟古主义:明代散文明代散文 后七子:明中叶 唐宋派:反拟古主义: 公安派:明末小品散文:张岱2 后人对他的评价:“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3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

4、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4归有光简历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1510年(5岁) 开始读书1513年(8岁) 丧母1524年(19岁)写作此文前四段1528年(23岁)娶妻魏氏1533年(28岁)丧妻? 迁居之前,补记后两段。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生徒数十百人。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

5、车马)1571年(66岁)去世三自译课文注意重点、难点词句的弄懂和掌握。四思考与探究:分组研究:学习小组分别从下面四个不同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做探究:(1)一个书斋;(2)两种情感; (3)三世变迁;(4)四个女人。要求:(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例析: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鉴赏课文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

6、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两种情感两种情感是哪两种感情,你从哪里找到的?悲和喜。全文以此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贯穿。“喜”思考:修葺前后的项脊轩有何变化?文中哪

7、些句子写出了这些特点?修葺前:修葺后:修葺前: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旧:“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流,雨泽下注”;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修葺后:不漏(“使不上漏”)、不暗了(“室始洞然”);环境美了(“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思考: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指安居室内,长啸高歌。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

8、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思考:“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万籁有声”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这是写幽静。“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

9、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六完成反馈练习(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检查学案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

10、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省略句)二、鉴赏课文1两种情感思考:两种情感是哪两种感情,你从哪里找到的?明确:悲和喜。全文以此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思考: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

11、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思考:文中讲了哪些可悲之事?A、叔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B、乳母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对亡母的怀念C、祖母生前对自己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

12、期望。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三完成反馈练习1、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过:偏过日过午已昏看望大母过余曰经过从轩前过去:离开比去,以手阖门除掉,去掉去死肌,杀三虫距,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归: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吾妻归宁归附,归属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还完璧归赵返回,回来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2、下列各句中的括号省略了什么?()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借书满架(省主语“余”)吾儿,(

13、)久不见若影(省主语“吾”)使()不上漏(省兼语“之”)明月()半墙(省谓语“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介词“于”)垣墙()周庭(省介词“于”)(第三课时)一、导入课文,检查学案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修缮前,小轩小、破、暗;修缮后,小轩亮、雅、静;作者“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

14、,是“悲”的进一步补充。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二、鉴赏课文1、三世变迁思考: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