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423148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矸石场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4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4.1技术措施设计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8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二)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年H月22日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513号);(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5号令);(三)规范标准(1)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中

2、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5);4.2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1)排水沟工程为了保证汛期尘态安全,同时便于施工与养护管理,设计排水系统为三级排水,首先坡面和台面的径流集中汇入汇水面的抛物线型草沟,再由草沟汇入沿道路设置的梯形断面排水沟,最后由梯形断面排水沟经过湿地水系汇入污水处理中心。A、草沟沿等高线在每个平台内侧修筑草沟,章沟即一种在沟内种植草类以防治土壤冲蚀又维护景观的土筑沟。沟底要有一定的坡降,此处取1/5

3、00B、梯形浆砌石排水沟沿道路修筑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衬砌材料用混凝土,断面_形状为梯形。(2)护坡措施由于孔隙度极低,渗透险差,局部坡面坡度较大,抗蚀、抗冲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做坡面处理以达到护坡日的。护坡方案如下所示:A、方案一:铺被覆铁丝网。在植生施工后的坡面上铺置菱形铁丝网,可防止表层土石及植物体滑落,以利植物生长。一般采用规格#12, #10铁丝,网目50mm或52mm。铁丝网铺后需用锚钉固定,锚钉密度一般为3支/m2以上、每100 m2使用主锚钉(13mm,L450mm)90支、副锚钉(9mm,L350mm)210支以上。铺设铁丝网需超过坡顶(施工坡面之上缘)1m以上固定,并要紧贴地

4、面铺设,接缝处务必重叠10cm以上。坡面凹凸不平处应适当增加锚钉以固定铁丝网B、方案二:三维网(又称固土网垫)是以热塑性树脂为原料,经挤出,拉伸等工序形成相互缠绕,在接点巨才互熔合,底部为高模量基础层的三维立体结构网垫。能防止变形和固持土壤,表面起泡层,填入草籽。三维网施工工序:准备工作、铺网、覆土、播种、前期养护。C、方案三:乔灌草植物护坡。栽植灌木、小乔本等木本植物进行边坡防护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实现草、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以促进多样性的、稳定性的坡面植物群落的迅速建立,起到植物防护边坡的功能。(3)土壤改良规划区域所覆土来源于矿区周围黏土,土壤通气性不良,收缩性膨胀性强,影响

5、植物呼吸,容易造成生理干旱,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改良方案如下:方案一:植草带内覆30-55cm薄层熟土(无盐碱性种植土)。方案二:乔、灌带筐或蒲包栽植,用熟土及适量有机肥。方案三:乔、灌带土移植。(4)灌溉系统布设铺设管道,在山脚下设计水泵提水,引水上山,再从每个节点引出支管后接塑料管进行平台及坡面灌溉。4.3景观绿化工程设计(1)绿化工程设计I型地段:位于矸石堆阴坡上部,植物配置:乔木:臭椿;常青针叶树:桧柏;灌木:沙棘;地被:苜蓿、荠菜、沙打旺。乔木种植密度为1.51.5m,“品”字型种植,灌木林下种植密度为1.51.5m,林下地被满铺。II型地段:位于矸石堆阴坡中部,植物配置:乔木:臭椿、

6、桧柏;灌木:沙棘;地被:苜蓿、珍珠梅。乔木种植密度为22m,“品”字型种植。III型地段:位于矸石堆阴坡下部,植物配置:灌木:紫穗槐;地被:苜蓿、荠菜、沙打旺等,改良土壤。灌木种植密度为22m,灌木林下种植密度为11m,林下地被满铺。IV型地段:位于矸石堆阳坡上部,植物配置:乔木:苦楝、刺槐、合欢;常青树:侧柏;灌木:紫穗槐;地被:荞菜、高羊茅、苜蓿,局部地段宜种植连翘,形成垂直绿化。乔木种植密度为22m,“品”字型种植,灌木林下种植密度为11m,林下地被满铺。V型地段:位于矸石堆阳坡中部,乔木:刺槐、榆树、苦楝、臭椿;常青树:桧柏、沙地柏;灌木:棣棠、沙棘、大叶黄杨;地被:苜蓿、荠菜、苔草、

7、沙打旺。乔木种植密度为22m,“品”字型种植,灌木林下种植密度为11m,林下地被满铺。VI型地段:位于矸石堆阳坡下部,种植榆树林、刺槐林、刺槐沙棘荠菜、臭椿沙棘荞菜、臭椿林,在局部条件较好的地段布置果桃。林网密度22m;林下地被满铺。入口景观区:为一条120m长,10m宽的一条大道,路旁溪流蜿蜒而过,白色鹅卵石清新雅致,在汛期时水量增大,水面没过白色卵石,枯水期,水量减少,白色卵石逐渐呈现,这个也给缺乏景色的冬季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道路旁列植刺槐,水系沿岸种植水生植物如水杉、芦苇、水生鸢尾、水葱、水葫莲、香蒲、美人蕉、睡莲等。台地果园区:沿着原有残留山体台地种植苹果,发展绿色农业,增加农民收

8、入,改善农民生活。果桃为喜光植物,故果桃种植间距设计为33m。运动活动区:在运动活动区的西北面列植刺槐、臭椿组成防护林,株行距为23m,“品”字型种植,在安静体息单元中种植桂花,增加秋季景观,桂香飘千里。高台景观区:在建筑附近栽植白皮松、刺槐、丰花月季、四季桂等花灌木。在台地边缘栽植修建种植池栽植迎春,早春迎春开花,枝条下垂形成绿色瀑布,壮观大方。安静休息区:在55m休息正方型构筑体中栽植桂花,四季飘香几,给人嗅觉上的享受。防护林:种植榆树、刺槐纯林,种植间距为22m。(2)道路设计道路总长1018m,蹬道踏步高15cm,塌面宽30cm,采用石条铺砌。5综合评价(1)生态效益通过对废弃地的生态

9、景观重建,不仅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面貌,恢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保存一部分煤矸石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成为活的自然博物馆,为以后评价人类进行工业活动的优劣提供对比参照,也为子孙后代认识煤矸石和利用煤矸石留下一些样本;而且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矸石资源利用,对于促进不可再生资源保护,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景观效益改善城市生态景观,创造优良的环境空间,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恶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治理地质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把生态风景林、园林绿化,湿地水系

10、引入矿区,这对改变矿区传统意义上“脏,乱,差”的形象有重要意义,同时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空间,缓解在城市工作的紧张情绪,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3)经济效益煤矿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不仅恢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实现了土地的经济价值,而且通过景观重建,起到了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的作用,更重要是能创造经济价值,结合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开辟的旅游景点,对科学研究及旅游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在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6结束语构建合理的矿区景观生态系统,恢复矿区景观生态平衡,实现煤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1、是保证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对矸石场进行生态修复,是实现煤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煤矿城市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加强对矸石场的生态修复,积极建设绿色煤炭城市。本文根据气候因子与植被状况,并结合山西省本省的情况把立地类型划分为9种类型:阴坡上部、阴坡中部、阴坡下部、阳坡上部、阳坡中部、阳坡下部、黄土坡、台地、农耕地。进行废弃地规划设计时,将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入口景观区、台地果园区、运动活动区、高台观景区、安静休息区,各功能分区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游览需求,用两条条脉络(绿脉、文脉、蓝脉)将各个单独的分

12、区联为整体。在游览行进路程中,设置不同的兴奋点,让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升华,共鸣感不断增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加以改造、引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让人在游览过程中,通过空间的开合,来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建筑设计本着“点景”的作用,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原则来设计建筑,力争建筑与地貌融合,提供游人休息赏景的良好场所。尝试建立湿地系统,安排汇水区,让污染的地表径流在蜿蜒的溪流中经过植物的根系、池底卵石及池岸植物根系的吸收净化,最后流入附近的污水处理中心。以水系网络结构为联系,建立水系廊道,联系山、水景观元素。本着“适地适树、美化绿化”的原则,结合不

13、同坡向、坡位对矸石堆进行绿化设计,具体的植物配置为:I型地段植物配植:乔木:臭椿;常青针叶树:桧柏;灌木:沙棘;地被:苜蓿、荠菜、沙打旺;II型地段植物配置:乔木:臭椿、桧柏;灌木:沙棘;地被:苜蓿、珍珠梅;III型地段植物配植:灌木:紫穗槐、小果;地被:苜蓿、荠菜、沙打旺;IV型地段植物配置:乔木:苦楝、刺槐、合欢;常青树:侧柏;灌木:紫穗槐;地被:荠菜、高羊茅、苜蓿,局部地段宜种植连翘;V型地段乔木:刺槐、榆树、苦楝、臭椿;常青树:桧柏、沙地柏;灌木:棣棠、沙棘、大叶黄杨;地被:苜蓿、荞菜、苔草、沙打旺;VI型地段种植榆树林、刺槐林、刺槐沙棘荠菜、臭椿沙棘荠菜、臭椿林,在局部条件较好的地段

14、布置果桃。根据设计原则设计矸石场生态恢复技术工艺,为矸石场生态恢复具体实施上提供参考以及依据。附录(1)总平面图(2)地貌分析(3)功能分区(4)脉络分析(5)视线分析(6)交通分析(7)入口景观区(8)安静休息区(9)高台景观区(10)运动活动区(11)种植规划示意参考文献1谢宏全.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与利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3).2杨京平.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4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4:25-27.5苏铁成.矸石山复垦造林树种选择的试验研究J

15、.林业科技通讯,1998.10(01)24-26.6王志亚,林大仪,赵景违等.煤矸石复垦工程中绿肥牧草对研石风化层生态环境影响J.土壤学报,1996.3:27-29.7林大仪.在煤矸石复垦工程中绿肥牧草对矸石风化壳生态环境影响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1994.3:68-72.8谷金锋,蔡体久,肖洋等.工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3)19-22.9冯金生等.阳泉煤矸石山复垦种草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5(4):371-374.10胡振琪,张光灿,魏忠义等.煤矸石山的植物种群生长及其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5):72-76.11卞正富.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1):6-11.12胡振琪,赵艳玲,毕银丽.美国矿区土地复垦J.中国土地,2001,6:43- 13 13马彦卿.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J.有色金属,1999,51(3):23-25. 17 14李根福.国内外矿区复垦为旅游景点的实例介绍 J.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1996,5:60-6315刘云清.法国污染地点复垦的主要阶段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