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42306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4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可研建议书区.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概况古堰集镇位于石泉县城南部,距县城5公里。在石泉水坝库区左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810814,北纬32523257。区域内主要包括汉江右岸的赵家沟、汉阴沟、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以及汉江干流右岸9km的江岸,除风沟直接汇入汉江外,其它五条支沟均汇入中坝河。古堰总面积49.74km2,水土流失面积29.23km2,占总面积的58.8%。主要治理区地处南部巴山区,在人口较集中的沟边、公路旁,海拔高程在340m1381m之间,相对高差1041m。1.1.2 地质、地貌地

2、质古堰在我县水土保持区划中划分在巴山中度流失区。地质构造为巴山大断层属杨子地台边缘,构造以褶皱为主,裂隙发育。山顶普遍剥蚀严重但比较平缓。裸露岩石较多,土薄石厚,岩石破碎。出露岩性主要有黑云母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和硅质岩。地貌 古堰小流域地处汉江下游喜河库区上游,地貌类型为巴山山系,山峦迭嶂,沟坡纵横,沟壑交错,沟谷外窄内宽,流域地势呈东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山体比较宽厚,山顶较为平缓,山势多呈浑圆形山脊,坡脚多出现局部山间坝子和宽阔河谷。沟内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自然坡度在560之间。小流域内土地总面积49.74km2,其中坡度小于5的土地面积397hm2,只占总面积8%;坡度515的土地面积

3、 422 hm2,占总面积8.5%;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 1212hm2,占总面积24.4%;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 1818hm2,占总面积36.6%;坡度大于35的土地面积1125hm2,占总面积22.5%。1.1.3 土壤、植被土壤根据石泉县农业局土壤测肥实验报告,古堰集镇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壤、棕壤三类。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的河漫滩阶地上(一级阶地),是本流域的高产农业土壤,PH值为6.5,土层厚度大于70cm,水稻土中有机质如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养分结构合理,适宜水稻生长;黄棕壤分布在沟、河两岸(二级阶地)的梯坪地及缓坡(1015)耕地上,是主要旱作物和林、草宜生土

4、壤,PH值在7左右,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仅次于稻田,但高于陡坡耕地,土层厚度2050cm;棕壤分布在流域的支毛沟内,其氮、磷、钾含量低于水稻土,但也适合水稻生长,产量低于主沟、河道两岸的河滩地稻田,土层厚度1540cm。土壤多呈中性至弱酸性,通透性能较好,土壤质地以壤土层居多,保水、供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中等,肥力基础较好,土壤保肥性总体属中等水平。山体裸露岩体较多,地块零散,夹杂分布较多的坡积土,因此,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适宜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详见表12。表12 古堰集镇土壤理化性状表土壤类型平均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t/m3)土 壤 养 分 含 量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

5、氮(ppm)全钾(%)速效钾(ppm)全磷(%)速效磷(ppm)黄棕壤501.31.550.18851.52501500.116.428.177水稻土701.281.850.1577.51.65 85.00 0.12 7.80 6.5 植被古堰集镇内没有规模性的连片森林,近年在石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蚕桑大县、旅游兴县、城市靓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指导下,兴桑养蚕、新农村建设示范等项目相继在部分村、组试点实施,村落、民居、沟边营造了一些美化环境、发展庭院经济的四旁林,在公路边划定了一些退耕还林封禁区,现有植被类型多样,山上主要为灌木林和针叶、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以人工栽植、飞播的松、

6、栎、柏为主,在沟谷及浅山、近村地带的坡地、地埂上,非规模性的分布着桑树、板栗、桃李杏、毛竹等经果林。流域内现林地面积3398hm2,其中用材林653hm2,占林地面积19%;栎类薪柴林611hm2,占林地面积的18%;疏、幼林地较多2134hm2,其中疏林926hm2,幼林1208hm2,占林地面积的63%。还有以桑树为主的经果林为242hm2。森林覆盖率为31%。就林木结构分析,用材林面积较小,灌木林面积大,疏幼林比重大,经济林面积小。流域内是“远看绿油油,近看水蚀流”,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亟待加强提高。1.1.3 气象、水文气象特征古堰集镇紧靠县城,石泉县气象站资料显示流域内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

7、14.6,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0.2,四季分明。多年初霜期始于11月中旬,终霜期止于来年3月中旬,无霜期多年平均242天。大于10积温3507,年均日照时数1812 h,夏季日照总时数为658.8h,光照充足。全年多东南风,年均风速1.4m/s,年均大风日数11.8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自然降水受季风影响,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多年平均春季占21.8,夏季占43.5,秋季占32.1,冬季占2.6。历年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最大降雨量1359.5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仅575.5mm(1966年),月、季、年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7.1mm,雨量相对充沛。充足的光照、

8、丰富的降水和宜人的气温非常适宜作物生长。(表11)。表11 古堰集镇气象特征表观测 站名气温( 0C)年均降雨量(mm)79月降雨量 (mm)暴雨天数10积温 ( 0C)无霜期(d)年均日照时数(h)太阳总辐射量(J/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石 泉41.4-10.214.61359.51964575.51966877.145624527242181253.23水文古堰集镇属汉江南岸支流,包括赵家沟、汉阴沟、中坝河、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比降在20.080.0之间。流域地处安康市“第一暴雨区”,按照安康地区水文手册和流域洪水调查资料,结合石泉水文

9、站实测年最大24h暴雨资料系列,经计算:中坝河小流域1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39.4mm, 6h最大点雨量值为95.7mm; 2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65.7mm , 6h最大点雨量值为114.3mm,只要合理调节利用,正常降水可以满足区内各项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流域内频率P=10%、P=5%的1h、3h 、6h、12h、24h,多年平均最大降雨量结果见表14。表12 古堰集镇1h、3h 、6h、24h暴雨量计算成果表 历 时频 率1361224Ht10%21.1155.3695.7115.5139.4 Ht5%23.3767.84114.26137.62165.75由于各支

10、沟无实测暴雨、流量资料,由陕西省水文手册中汉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17.2/(F0.015)、汉江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27.3/(F0.1),汉江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62.8/(F0.156)。按照本地安康地区水文手册查得:古堰集镇划分在“任洞区”,各项水文参数查表、查图计算结果如下:中坝河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380mm,地表径流量为0.19亿m3,径流模数17.61t/年.km2。古堰集镇近几年通过支农项目扶持资金的倾斜,农田灌溉系统得到基本配套,水源均以沟溪自然引水为主,但标准低、质量差,如土渠渗漏,堰塘严重淤塞,农田防护堤残缺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流域内现有各类水

11、利设施(塘堰、水井,蓄水池、抽水站)年供水量仅12.04万m3/年,但在旱季,由于降雨少,河沟来水量不足,时常出现沟溪断流无水可引,大部分的农田灌溉难以保障;而在雨季又会出现坝毁渠塌水断的现象。1.2 社会经济状况1.2.1 人口与劳动力古堰集镇在石泉县城关镇辖区内,含杨家坝村,红岩村、中心村3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756户,2984人,其中农业人口2786人,有农业劳动力1653个,农业人口密度为50人/km2,流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据县级社保部门调查统计,流域内有40 %的劳动力在农闲进城或外出务工。1.2.2 土地利用现状古堰集镇耕地面积454hm2,占总面积的18.05%,其中

12、:水田91 hm2,占耕地面积 20.4%;梯坪地 75hm2,占耕地面积16.7%;坡耕地232hm2,占耕地面积63%,坡耕地中25以下的坡耕地139hm2,占耕地面积 31 %, 25以上的坡耕地143hm2,占耕地面积 32%。经果林面积121 hm2,占总面积的4.9%。林地面积1699hm2,占总面积的68.3%。荒山荒坡 112hm2,占总面积的4.5%。水域14hm2,占总面积的0.5%。难利用地76 hm2,占总面积的3%。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10hm2,占总面积的0.4%。流域内人均土地0.92hm2/人,人均耕地0.17hm2,其中基本农田人均0.93亩,低于全县人均1.0

13、5亩的平均水平,尤其在公路边、集镇旁的村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古堰集镇内耕地中的大部分水田都分布在各支沟的沟旁滩地及支毛沟的汇流处,梯地与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为主的沟旁阶地上;用材林(有林地)653hm2大部分在海拔500 m以上的中山上,村落、沟侧有零星分布,近年栽植的疏幼林2134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地上;撂荒造成的荒山荒坡分布与疏幼林基本相同。由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可以看出,其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是不合理的;流域各支毛沟汇流处坝地土地平整,住户密集,人多地少,近年耕地保存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量的坡耕地种植的主要是农作物,植被覆盖率低、生产扰动大,古堰集镇地处暴

14、雨中心,坡耕地和荒山荒坡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各支沟中上游比降较大,暴雨产生的洪水在中上游形成冲刷,将泥沙淤积在下游沟道,使下游坝地的住户和农田受到极大的威胁。坡耕地广种薄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了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制约了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土地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为建设高标准的农耕地,并大力发展核桃、桑、油桐等经果林。1.2.3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古堰集镇农业总产值95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8.5万元,占总产值35%;林业产值157.8万元,占总产值16%;牧业产值320.4万元,占总产值33%;渔业产值 5万元,占总产值1%;其它产值143万元,占总产值15%。

15、农村经济总收入108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元。农业生产古堰集镇内现有耕地面积449hm2,其中基本农田166hm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大都种在河谷梯地、水田和缓坡地上。粮食总产量103.8万kg,平均粮食单产154kg/亩,基本农田平均亩产335kg,人均产粮387.4kg,基本满足生活需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20%,经济作物主要是在河滩地(一级阶地)上种植蔬菜,在坡地上以油菜、薯类为主。林业生产林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兴桑养蚕和少量经济林果,产值157.8万元,古堰集镇林业纯收入32万元。牧业生产牧业收入主要来源是户养的生猪和鸡,另有少量牛羊出栏。其中:生猪年出栏2050头,鸡4000只,牛40头,羊200头。各类家畜、家禽以传统模式农户家中散养居多,饲养来源主要是自产的粮食玉米和部分农作物秸秆、茎、叶野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