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4199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范院校农村根底教育对策 一、地方师范院校效劳于农村根底教育的现状及问题1办学目的不明确,丢弃了为农村根底教育效劳的传统和优势。多年以来,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把面向农村、面向农村根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目的,并且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师资。但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群众化、高师院校的转型变革,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为综合性大学,由此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第一,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一味盲目攀高;,纷纷上本科,上硕士点,原来彰显高师院校特色的师范教育逐渐被弱化。第二,一味盲目跟风;,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也就是为根底教育培养师资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老师的目的不明确,老师职前培养方

2、案中去农村化;现象非常严重。第三,办学出现了严重的偏向:一味盲目攀比;,比的是规模大小、设备好坏、考研率上下,而不是比为农村根底教育培养了多少优质老师。第四,一味盲目乐观;,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开设非师范专业来拓展专业类型,因此丢掉了为农村根底教育效劳的优良传统,丧失了其本身所特有的师范教育特色,还美其名曰综合性大学;,外表上形势一片大好,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有人说过,没有特色的学校是平庸的学校,任何高等学校假如没有特色要想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保其地位将缺乏绝对优势。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传承和发扬师范教育的传统,坚守老师教育特色,为地方根底教育尤其为地方农村根底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这是留给

3、地方师范院校也是留给每个高教界同仁去探究的问题。2效劳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根底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之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比例就决定了农村根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决定了假如农村根底教育改革和开展缓慢或者止步不前,那么大大制约和阻碍整个根底教育事业的开展和进步。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达成共识:我国根底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是开展农村根底教育。但是,农村根底教育目前开展的现状还差强人意、不容乐观,农村根底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还比拟明显。以师资为例,师资薄弱是制约农村根底教育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农村中小学中,老师自身

4、比拟普遍的问题是:学历多半不达标、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知识构造老化;老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科构造不合理、教非所学现象突出;工资少待遇低、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外出学习、培训时机少;教研、科研意识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根底教育的开展。然而,一直以来,由于地方师范院校位于远离农村的中小城市,再者由于缺少科研经费和图方便、图省事等原因,师范院校的老师教育者大都是选择在城市中的中小学搞研究或者搞培训,而对于在各方面都需要地方师范院校进展帮扶的农村中小学并没有去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深化细致地理解,特别是对农村根底教育的师资和素质要求没有主动、系统地研究,往往把适用于城市中小学的一套东

5、西生搬硬套到农村学校,其结果可想而知。3课程构造不合理,不符合农村根底教育的现实需求。课程构造不科学,影响了培养目的的实现,不能满足农村根底教育的实际需求。主要表如今理论型课程和理论型课程比例失衡。在现行的地方师范院校老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型课时的比例通常占总学时的70%以上,而理论型课时的比例往往低于总学时的30%,处于一种比例失衡的状态。而现有的理论教学主要是以教育实习的形式进展,实习时间短,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这样难以使学生通过实习对中小学实际情况及老师的专业特性有全面的理解和深化的认识。另外,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通常在城市的中小学进展,学生没有时机零间隔 全方

6、位接触和深化理解农村根底教育的实际状况。再者,代表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师范性;在逐渐弱化,教育类课程课时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且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课程内容严重陈旧和过时,滞后于时代而且与农村根底教育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因此,许多师范生既未能获取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又无法掌握真正的教育教学技能,不能很好地为农村根底教育效劳。4师范生欠缺师德教育,献身农村根底教育事业的意愿不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80%以上他们本应到农村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颖血液增添新生力量,但是由于长时间耳濡目染城乡根底教育的硬件条件、根底设施和老师生活条件、工资待遇

7、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很多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跳龙门;,从而成为城里人;,进而改变命运,真正乐意或者愿意在大学毕业以后回农村任教的学生少之又少。像陶行知先生六十多年前就曾提出的,中国的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居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效劳了。所以师范学校虽多,乡村学校的教员仍然缺乏;。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农村根底教育的开展迫切需求大量高素质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师资;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脱离了农村根底教育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这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值

8、得每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和考虑。二、地方师范院校效劳于农村根底教育的措施及对策1明确办学目的,发扬为农村根底教育效劳的传统和优势。地方师范院校,其办学目的定位假如盲目跟风赶潮、攀高比大,注定会丧失自身固有的价值和特色。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老师教育优势尤其是为农村根底教育培养优质师资的优势。在高等教育群众化的浪潮中,许多地方师范院校虽然被冠以综合性大学;,但正是因为综合性;使其迷失了方向,被吞没在其它同类型的大学中。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办学层次在不断进步、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办学目的和办学特色应该保持不变。我国是农业大国,13

9、亿人口中有半数以上生活在农村,多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生活在农村。因此,为了进步我国国民整体教育程度,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农村根底教育开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与农村将来的持续开展,与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普遍进步息息相关。为根底教育尤其为农村根底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和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国家赋予地方师范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效劳农村、效劳社会的职责和责任所在,更是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的重要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地方师范院校假如在改革中迷失方向,弱化乃至放弃效劳农村根底教育的根本职责,也就丧失了自身的根基和血脉乃至存在的价值。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农村根底教育的办学方向

10、,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农村根底教育师资方面的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农村中小学老师为目的,以培养甘愿扎根农村并且能完全胜任农村根底教育老师工作的高质量师资为己任,为农村根底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做出奉献。2树立为农村根底教育的效劳意识,加强对农村根底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根底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折不扣、全心全意地为农村根底教育效劳。作为根底教育工作母机;的地方师范院校,会聚了大量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效劳社会以及图书设备等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开展农村根底教育事业,缩小城乡学龄儿童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学龄儿童教育平衡

11、开展做出应有的奉献。详细做法是:深化农村根底教育一线老师中去,理解他们的教学、工作和生活情况,体会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培养在校师范生和培训在职农村中小学老师,更好地满足目前农村根底教育对师资的实际需求。此外,面对农村中小学老师科研才能差和科研程度低的现状,地方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要引导和鼓励农村中小学老师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帮助他们探究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从而进步他们的科研才能和程度,共同探究一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再者,地方师范院校和农村中小学还可以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根底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和效劳活动,通过结合承当课题,合作研究,共同解决教育教学

12、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改良教育教学方法,进步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地方师范学院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室,有先进的语音设备和多媒体设备,有丰富的图书库藏,有宽阔亮堂的教室,地方师范学院应把所有这些公共资源向农村实习基地的老师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进步资源的利用。3调整课程构造,更新课程内容,满足农村根底教育的现实要求。面对农村根底教育的改革和现实需要,地方师范院校应对课程构造和内容进展适当的调整。针对理论型课程远远多于理论型课程的现状,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根底教育开展和培养目的要求,加强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措施有:加强学生的老师职业技能训练,也就是三字一话(钢笔

13、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局部学生普通话是他们的弱项,学校要加大力度训练他们的普通话,使他们能在走上农村老师岗位之前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不是带着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去给学生讲课,而且要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延长至兴旺国家的平均实习时间1012周。另外,要拓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城市的中小学,因为担忧实习生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很情愿让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进校实习,而地处偏远落后的农村乡镇中小学,由于师资短缺,非常希望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去实习,但是由于受很多条件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常常不选择这些学校作为实习基地。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与农

14、村中小学校建立稳定而长久的联络,把农村中小学作为学生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由于短缺师资,更愿意放手让实习生锻炼,促使他们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可以说,开拓农村中小学实习基地,地方师范院校和农村中小学到达了互惠互利、互助共赢的效果: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进步,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的困难也暂时得以解决。而针对教育类课程陈旧和过时的现状,学校应更新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并且开设教育类选修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比方在现有课程的根底上,增加开设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与理论,中外教育史,中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等,为师范生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15、奠定广泛的教育理论根底。4加强师德教育,培养学生献身农村根底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地方师范院校的农村籍学生不愿回家乡任教是一个很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这虽然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很显然与地方师范院校对学生进展面向农村、效劳农村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向学生们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农村开展的宏大成就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妙前景,让他们用变化和开展的目光对待农村根底教育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坚信毕业以后回到家乡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会大有作为。详细做法是:第一,加强师德教育,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展系统的艰辛奋斗、乐于奉献等优良传统的教育,教育学生增强为农村根底

16、教育效劳的意识,提升为农村根底教育效劳的才能;培养学生回馈农村、热爱农村根底教育事业的情感;坚决学生扎根农村、效劳农村根底教育事业的决心;激发学生改变农村、献身农村根底教育事业的动力。第二,组织学生返回家乡中小学进展教育见习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和体验农村根底教育,亲自接触农村中小学学生,感受他们的纯真、淳朴和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增进和他们的感情,树立坚决的献身农村根底教育的职业信念。第三,对于农村生源,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和奖励机制,假如毕业后他们愿意回农村从教,学校应该根据农村根底教育的师资需求对他们重点培养并给予一定资助,力争形成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的良性循环机制。地方师范院校利用农村生源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去效劳农村根底教育,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