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412157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一、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1)杜甫,字子美,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2)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集有十四行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3)文章内容把握(主要掌握杜甫的经历以及其诗歌思想内容的变化)表1:长安十年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46755这时

2、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

3、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解读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4、,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

5、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

6、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总结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

7、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表2:流亡生活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55757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春望月夜北征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解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

8、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解读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

9、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解读北征(选段):况我堕胡尘, 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 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 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 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 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 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 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 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 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 狼藉画眉

10、阔。生还对童稚, 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 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 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 生理焉得说!(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总结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

11、追求757759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里。作者从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

12、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解读“三吏”之二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役制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

13、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

14、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小结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总结“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

15、“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1) 鲁迅,子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 萧红,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