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409062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实验小学 余小丽在参加课内比教学以来,我经常在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思考到底该怎么教。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定义为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完成这个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语文首先需要钻研文本,找到最具语文核心价值的训练点,根据训练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

2、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由于时代离我们很远,学生没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经历,要体会到这一点,是一个难点。文章篇幅又较长,容量的信息又丰富,如果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是不实际的。因此,我给这节课目标定位初读课文,从长文中捕捉信息,试着概括文章内容;阅读重点场面描写,抓住毛主席言行的句子和群众反应的句子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体会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之情。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我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

3、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课堂中我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回归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在我的鼓励下,几个学生用最准确简洁的词语概述了文章内容,学生既学到了读长课文的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答案的得来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经历了思考的过程,我让我的课堂完成了由教“知识”到教“方法”的初级转变。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写作的顺序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

4、本单元的习作学习场面描写起了引路的作用。 在第三个环节品读群众进场和典礼仪式时,我遵从了学生思维习惯,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先让学生自由读相应的段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出个人不同的理解,有的感受到“气氛热烈”、有的感受到“场面宏大”、还有的感受到“心情激动”。在细读时,并没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的句子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反复朗读,并写一写体会。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成为解读文本的主人。他们既了解了场面描写该如何写,又学习了抓词句品味感情的读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如在群众进场时,引导学生从“直奔”体会到群众的心情急切。学习典礼时,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的掌声”、“一齐”等

5、词,他们体会到人民对主席的爱戴,为新中国成立而自豪的情感。 我还注重我的课堂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在品读文本,体会情感这部分教学时,我还时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进行角色转换体会情感。如体会群众直奔会场的迫切时,提出“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从遥远的地方赶赴北京,一下火车,可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在体会群众对主席热爱时,引导学生回想“学校的升旗仪式中动作是否这样整齐?他们为什么都是“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一齐鼓掌?”,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很深刻。 因为本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风采,我还借助视频,感受毛泽东高大的形象、雄伟的声音;此外,我还把

6、掌声的描写提炼出来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人们的激动,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多样。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语言训练,尽量体现语文的味道,尽量让学生得到方法的指导,尽量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确实感受到了毛主席深受人们爱戴的伟人风采,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的出发点很好,可是由于个人能力不够,所以在这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首先就是我基础落实不够,对文章中很多政治性的词语没理解,对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教学没渗透在内容教学过程中。如“典”的写法及意义完全可以在课题解读时涉及,我却放过了。其次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自

7、己的激情没调动起来,所以学生的激情也没充分调动起来。在读书上,我还要下工夫,这也是一个素养的体现。语言的理解是为语言的运用而服务的,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篇课文是场面描写的一个很好的范文,我却在场面描写指导上还欠缺。课文长,场面大,对于如何写好一个场面,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是读写结合训练点,我在教学中都没抓住它们进行训练。如写群众进场,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个场面在细致化,具体化。最遗憾的就是缺乏学习方法的总结。如果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后两个场面,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却没做到,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问题。 一次磨课虽然结束,但对我的影响却远远不止这些,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教与学才能相长。过程虽然艰难,精神与身体也将受到考验,蚌只有经历沙子的磨砺,才能孕育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我也会在教学中胸怀一颗学无止境之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为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