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40368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村民自治的制约素分析作者姓名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准考证号指导教师2016年10月26日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 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制 度。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人民自治的制度,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政治意义。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 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主发展之路的创造性实践,它 有利于广大村民参与和自己利益密切联系

2、的政治生活,有利于在中国农村形成良好 的政治氛围,并塑造具有积极政治参与意识和认同感的现代公民。村民自治制度从 创建到现在出现、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 的对策。关键词:村民自治,问题,对策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深化5(一)村民对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5(二)村民对自治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6(三)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6二、 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6(一)经济水平的制约6(二)文化水平的制约7(三)法律因素的制约8(四)内在机制的制约9(五)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10(六)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不协调11三、促进村民自治发展的探讨

3、11(一)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11(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12(三)完善、普及关于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13(四)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13四、 参考文献14五、结束语15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在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人们压抑已 久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出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的秩序出现了失 调,村集体事务无人过问,此时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村民组织,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 景下孕育出了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在90年代得到普遍推行,特别 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给村民自治提供了有力的

4、法律依据。如今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实行村民自治,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顺应农村民主发展形势的重 大决策,同时我们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村民自治的实践和发展并不会因为有了法 律法规的规定就完全进入正轨。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村民 政治素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推进,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村民自治制度经 过3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村民自治的发展仍存在多种制约因 素。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深化(一)村民对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村民

5、自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的村民对村民自治的理解已经不仅仅 停留在民主选举这个表面的层面上了,相当的村民开始对自己选出来的村官进行民 主监督、对村里发生的大事进行民主决策。关注并积极参与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 各项村级事务的管理。尽管村民自治的现状与法律要求及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 离,但“村民自己选村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二)村民对自治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农村人口法律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 得到一定的宣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四个村民自治的重 要环节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村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我 国

6、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村民自治的法制观念基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核心 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了基本的认识,并构建了较好的依法自治的观念基础。(三)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一般情况下,政治参与意识强的村民会比政治参与意识弱的村民更加关注自身的 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而村民自身利益的实现,不仅要看他们对规范自治的相关法 律法规的认识、接受程度,还要看村民在自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参与的程度。 尽管目前仍有部分村民尚未完全了解和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但在多数村民的思想意 识中,权利意识的分量在逐渐的加重。二、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一)经济水平的制约1.城乡差距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7、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 改变。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越来越 大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寻求发展,这其中更多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综 合能力较强的农村人才。这些人才来到城市发展,既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给 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然而在此之下所带来的就是,留在农村的就是没有文化或 者文化程度很低的妇女,老人,小孩。他们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导 致村委会的选举参选人数较少,村民选举出合适的人选就比较困难。2.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国多数农村在交通设施、村庄环境、农田

8、水利、文化设施等各方面都取得 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整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 停留在收入渠道单一、结构形式粗放、综合实力薄弱的尴尬境地。村集体经济较差, 村里没有能力对村干部进行工资补助,所以导致村官无法吸引到年富力强的,有较 强能力的人去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直接导致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 性不高。当村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参与的 村民自治中去。(二)文化水平的制约1.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人口素质相对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十分落后,相比于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更显落后。虽然我

9、国 大力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 文化程度的占41.5%,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的 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远高于城市23.8%和4.0%的水平。农村人口文 化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对农村地区的民主制度的 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2.文化水平影响村级事务管理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村一级民主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利、依法办理自 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 社会政

10、治制度。由此可见民主自治部仅仅是民主选举,村民自还需要广大村民行使 自己的决策权监督权。而这些权利的实现往往需要更高的文化水平。只有具备了一 定的政治、经济、管理能力的村民才能够对村级事务进行科学的管理。然而在我国 大多数农村地区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人,都去了城市打工,发展。留在农村的人口 的文化水平与原有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比又大打折扣。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弱后 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发展。3农民参与意识淡薄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始终较为缺乏民 主法制的传统和经验,农民往往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被管理。从目前农村村 民自治的运作情况看,无论农民的民主参与目标

11、、民主参与形式,民主参与程序与 程度都与预期理想的直接民主有距离,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都很不健全, 他们参与村民自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缺乏现代民主的“政治人”所 应具备的权利实现的主动性,他们参与的形式不是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团体,而 多数是停留在历史上的个体性参与。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淡薄使 村民往往对村民自治置若罔闻,无法激发起亲身参与的热情。(三)法律因素的制约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直接法律依据。这部法律的重点 是对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设问题的规定,而没有对村民自治的主体、客体、内 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违法实施自治行为

12、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关于村民自治制度 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律对村民界定,村民参与自治的方式和途径,缺乏明确 具体的规定。村党支部和村主任之间的关系、权责缺乏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实际操作中不宜裁定。此外,与村民自治组织法相配套的法 律法规的制定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这部主干法律的实施。2自治章程不规范农村地区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不规范,有与法律相冲突的地方。比如有 的村规民约违法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尤其限制和剥夺外嫁女的相关合法权益最为突 出。有关村级事务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有村民代表会议代替 村民会议。另外多数村民自治章程规定村民会议的召开一时间次

13、数为标准,例如“坚 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村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等,这些都明显违反 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跟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召开村民不是以时间次数为 标准,而是以事项为标准。3村民自治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发展民主,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邓小平曾指 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 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是广大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参与社会政治活 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虽然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 基层民主制定了法律法规,但是有效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民主监督不能落到实处

14、,群众有冤无处诉、有意见无处提。由此可见,没有法律制 度保障的民主是不可靠的。(四)内在机制的制约1. 过分强调民主选举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 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但部分经济落后的偏远乡村在自治运行过程中,只注重强 调民主选举,认为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自治权利不过就是在三年中参加一次投票而 已。村委会也片面重视村级换届选举而忽略其他环节运行;自治组织结构中除村民 自治中的执行环节在村民委员会这个“实在”机构之外,民主决策环节及相关的民 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环节都是虚位的。2. 村民对村委会缺乏认识多数村民只明白如何选举产生村委会委员,不了解村委会的职责和权

15、限,不了 解如何产生村民代表,不了解如何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制度行使自己的民 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权利。村务监督和理财小组更是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很多村 务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的组成仅仅是文件上规定的组织结构,没有村民的实质性参 与。因此导致村民自治制度中出现了部分环节的缺失,村民自治除民主选举外的其 他功能出现萎缩。尽管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是可行且高效的,但仍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五)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村官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 实践的积极性。目前村官违法违纪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村里掌握实权的村支书、 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村官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要参与者,是村里的“当家人”是 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带领广大农 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为保障上下政令畅通,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 定,推动“三农”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其 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村民自治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村民自治的实 施,主要靠的是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农村基层民 主发展的带头人,村干部行为的好坏、得失,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政策在农村的实 施情况和村民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响应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