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40038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人文 尤溪县传统风俗民情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过年”。从十二月中旬起,外出工作学习的人,都陆续回家过年。十二月廿四日左右,各家对自家的房屋室内外,上下及前后左右六面,进行一次清洁卫生大扫除,称“扫尘”。除夕前一二天,农村人家舂米粿,蒸年糕,淘米酒,宰鸡鸭,备禽蛋,买肉鱼等;城镇居民也忙于购年货。除夕这天,家家人员团聚,人人清洁沐欲,除旧布新,贴红联,挂红灯,燃放烟花鞭炮,欢喜热闹过大年。晚上,吃丰盛的年夜饭,称“压岁饭”。有的人家,年夜饭还多煮预留两三天之用,预示年年有余。饭后,家长给未有经济收入的晚辈发钱,称“压岁钱”。入夜,家家灯火彻夜不熄,全家人欢聚一堂,拉家常,欢谈笑语,

2、看电视,不就寝,称“守岁”,至午夜,或通宵达旦。春节:传统春节三天,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初一凌晨,各家开大门,放鞭炮。有的人家,早晨起来先喝生姜红糖茶,称先吃“甜头”。早餐大多素食,有菜有线面等,象征全家幸福长寿发财。饭后,可出门到公共场所游玩,一般不登别人家门,路遇时相互道贺或说吉利话。午餐起,荤素兼备。晚餐,禽蛋米粿酒肉有鱼。从初二起,开始访亲会友,互相拜年,备酒菜联欢或游园,或文娱活动。到初四、五,各行业开始恢复正常生产或工作,但节日气氛仍会延至元宵。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这天,各家仍有美酒三餐。夜晚,各乡村大多以宗族或村落集合,开展一年一度的迎灯活动。有龙灯(布龙灯、竹蛇灯、板凳龙灯)

3、、花灯、敲锣打鼓,燃放烟花鞭炮,热闹非凡。县城还有挂红灯、迎花灯,举行各种灯展活动。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各家门框挂菖蒲插艾草,御邪避秽;包粽子,买猪肉,宰鸡鸭,丰盛三餐。有些人家,午餐时还饮少许雄黄酒,并喷洒室内消毒。小孩佩载中药香襄驱邪秽。县城还组织在尤溪河或青印溪举行龙舟竞赛。 尤溪县独特节日活动立春节:立春交节时分,不论白天黑夜,家家户户都鸣炮放烟花,称“接春”,迎接“春神”到来。过九节:农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称“穷九”,晚餐有丰盛的鸡鸭鱼肉等酒菜,叫“做富”,预示先穷后富。九米粥,是用灿米、粳米、糯米、花生、豆类、红枣、杏仁、糖等九种混合煮成。农村人家还有分送九米

4、粥给出嫁女儿或左右邻里,或任熟人来家品尝九米粥的习俗。采青节: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农村人家有食“艾粿”习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叶煮熟捣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颜色青绿,风味鲜美,清香扑鼻。食艾粿,以祛邪气。立夏节:立夏这天,农家有食用“夏粿”习俗。是以米粿为皮,竹笋为馅,包成半月形,称“夏粿”。城里人称其“粿夹”。有的还用红糟煮小竹笋、猪肉等为食。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称“七月半”,也有叫“鬼节”。有的乡村因习俗不同,这个节日定在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举行祭拜祖先活动。扫墓节:在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农村各族都必选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扫祖墓。扫墓结束,就地摆开酒席,食

5、用祭祖的米粿、猪肉、鸭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带回家办酒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也称团圆节。出嫁女要给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礼饼,以示团圆。这天,各户家人团聚,晚上吃月饼赏明月,欢度团圆之夜。立冬节:这天,农户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庆粮食收成。有的还吃草根汤,滋补身体,湿热御寒。冬至节: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团丸为食的习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团丸,称“小糍子”。以示子孙满堂。 尤溪县生活习俗劳动:封建时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影响,千百年来,妇女缠足习俗上不视为劳动力,生产劳动全由男子承担。妇女只在家中从事烹饪、洗涤、缝纫衣裳、纳制

6、布鞋、饲养禽畜等家务,有的还绩麻绩苧、捻线、织布、编草鞋、织草席草垫、编竹笠等。唯独畲族妇女不缠足,参加上山下田劳动。民国以后,少数妇女不缠足,帮助男人劳作或经商,也有少数女子进学堂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渐普及,女子参加社会劳动不断增多。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青年妇女开始被定为劳动力,每月有出勤定额,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从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做工经商日益增多。国家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都吸收了许多妇女参加脑力和体力劳动。现在,成年女子与男子一样,参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蔚成风气。饮食:尤溪人民习惯主食大米饭。通常吃捞饭,方法是大米入锅煮沸几分钟后,用笊篱捞出

7、倒入木饭甑蒸熟而成。有的锅里留一些米饭煮成粥当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杂粮补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饭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产量不高,自产稻谷不能自给,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种植杂粮添饱,只有地主富豪官绅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饭。杂粮以甘薯最多,收成季节,有的鲜蒸甘薯当饭食,有的刨成丝晒干储藏叫番薯米,供常年与大米混煮食用。小麦种植不多,面粉、面条和线面,多为外来商品。尤溪有用灿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这几种都算精制食品,一般只在节日和招待客人时食用。杂粮还有少量的山禾、大麦、苦麦、荞麦、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为主,辅以竹笋和野生菇类,以及田间的泥鳅、黄鳝、虾、螺,

8、溪涧中的鱼、鳖、蛙、蚬。家养的鸡、鸭、兔、猪等肉类和蛋,只能在节日或招待客人和办酒席时食用。瓜、菜有季节性,盛产期间,须拿出一部分用盐腌制、糟藏、酒渍、醋浸、晒干等方法储藏供缺菜时食用。饮料有茶和糯米黄酒。调味品以海盐为主,富户有用酱油、虾油。衣着: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领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侧套底,襟口缝以领纽扣、右肩纽扣、腋下纽扣相扣住,纽和襻都以斜布条卷缝制成。下衣是便裤,宽裤深裆。女上装袖子稍短,袖口宽,俗叫马蹄腕。并在襟边、袖口、裤脚口加装饰花边,有围着裤的礼裙(为有褶有花边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苎布为主,富户和官绅才穿绸缎绫罗和毛织品。棉布丝绸均为

9、外来商品。土产苎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蓝色,为劳动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户、官绅和读书人有穿棉、丝布料的长衫,外加穿坎肩,即为礼服。民国十几年后,男上衣逐渐改为对襟(俗呼对面扣),领用双层布反褶,前襟缀双口袋或三、四个口袋;女装袖口逐渐改窄。之后,男装又出现中山装;女装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裤都是围腰窄裤头,直裆,布料以机织棉布为主,内衣开始用针织品。新中国建立后,县城和青年男女装以反领对襟的中山装为主要款式,农村中、老年妇女上装仍以大襟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装也仍以对襟为主要款式。之后女上装出现反领对襟款式;还有袖口另接一小段双层布料开口并加纽束紧的内衣衬衫式,也作为男女外衣款式

10、流行。男裤型以围腰窄裤头开档加纽裤脚反口为主要款式。20世纪80年起,服装普遍商品化,服装型式、花样的设计制作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女装。男装春秋装普遍流行西装、夹克衫和休闲衫;夏装上衣流行机织短袖圆领或V型领、反领三种款式的T恤衫,衬衫仍为男上装主要款式。女装更是五花八门;夏季以旗袍,连衣裙,长、短裙、反领衬衣款式较流行;秋冬季的上装仍以反领对襟款式为主。农村的老年妇女仍有穿大襟上装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妇女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层叠糊,厚约一厘米左右,有包边与不包边两种,然后用苎索密针穿扎后,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

11、黑色布,有圆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种款式。缠足妇女的鞋面多用色布,制成尖头翘鼻、鞋帮绣花,后跟加寸许高木履(俗叫色裤鞋)。平脚妇女鞋样随男式,只是鞋面加横带纽。而后,出现了布面胶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胶鞋。但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还是自制布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人穿商品鞋,品种花样也逐渐增多,有长统、短统、深口、浅口、通花、凉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胶,或单用或配合用。现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随时都能从市场买到,穿皮鞋已极为普遍。胶鞋多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劳作时穿,原自制的布鞋仅有老年人还偶有穿着,极少人再做布鞋了。袜和帽:民国以前,尤溪人民穿

12、袜戴帽并不普遍。只是富户和官绅士子及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穿袜子,袜子用白布自己缝制的。民国时期才有针织长筒袜。缠足妇女则以裹足布缠脚,外罩褶箍;禁缠足后穿针织袜。官家有冠,民间老人和婴幼儿戴用布或缎做的帽。婴幼儿及老年妇女帽型有两种:一种有帽顶;另一种无顶(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带有顶布制的瓜皮帽。后来逐渐有了纱线编织帽,羊毛线编织帽、呢帽,型式有加边的和加帽沿的。现在,人们穿袜子已相当普遍。帽子尽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样,品种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还多是老年人和婴幼儿,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门时防晒,戴遮太阳的草帽,或各种款式的“太阳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将帽子作为一种饰品用。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

13、大多是杉木结构,单层,一字横展,长方形。小的三个单元,大的五个单元,左右对称,中间前为大厅,后为后堂,前后左右有走廊,多不设大门;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设前后大门。纵深一般有3间,前两间连通为寝室,后一间为厨房,屋面前后两坡水,遮瓦片。上述为通常房屋建筑格局。还有一种院落建筑型式:在一字长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两侧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书院(俗呼归头或转头),围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于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围墙并设大门。有的在书院前面再横建二堂与正厝平行,纵深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有的二堂前面再建书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开间。有的在正厝左右两侧再建扶厝,纵深与正

14、厝相同,两开间,前面开一小厅,其后纵分为2间。两侧为纵廊,最后为厨房。扶厝与正厝、二堂、三堂有过水亭相连。更大的还可以有二纵三纵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间,多围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镇,三堂六纵大厝周边均筑土墙,围成堡垒式建筑群。旧式房屋大多单层,有的有阁楼、半楼,其楼层多作为存贮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围墙大门朝向都有讲究。畲族小村,还有全用毛竹构建的房屋,连屋面也用竹片遮盖。新中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双层,少数是多层的,但不拘左右对称和前厅后堂格局,也较少有院落建筑群式。乡村建筑多以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厕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纪80年代后所建民房,多

15、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世纪未,城镇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为砖混或框架多层结构,乡村新建民房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区旧城改造和农村新村建设,多为套房式多层建筑,内设卫生间。 婚嫁:封建社会,尤溪人婚嫁由父母包办,经过议婚、订婚而后结婚。议婚一般通过媒人为男家、女家互送庚贴。男家收到女方庚贴后请“算命先生”合婚,合则请女家开列聘礼议单。订婚,俗呼“系记”。男家备必果品四色(每色5公斤)、公鸡、线面和女方的衣料、鞋袜一套,以及表示婚姻的信物(如:戒指、项链之类)送给女家,女家也要回赠信物。结婚,男子17岁、女子15岁以上。结婚先由男家预选吉期,写红贴征求女方意见后定下迎娶吉日。迎娶前一

16、日,男家须按议单送足聘金和礼物,吉日发出花轿迎亲,并互换三代礼书和拜贴等。女家的陪嫁妆奁多数只备箱、笼服饰。若加有床、橱、桌凳、锡制烛台、茶壶、酒壶等的,必在系记时要求男方四色果品每色10公斤,俗呼双倍礼。女方要求送双倍礼的一般为有钱人家。嫁妆中,都必备1个新马桶(呼为子孙桶),内放有红蛋、桔子、一个小红包,1对宫灯(寓意添丁)、1对火笼(寓意亲热)、一个红手棒(篾织,内盛俗叫“鞋簿”一本,内夹有男女鞋样、碎布等,剪刀、尺子、锥、针线、红白带子等)。新娘到达男家,花轿直抬到客厅,停轿后,由男家选一对童男女在轿门左右三请新娘下轿,而后由男方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者,掀开轿帘门,牵新娘下轿,举行拜堂仪式后入洞房,入夜饮交杯酒。新娘卸妆时,先由新郎用称杆挑开头盖布,卸下新娘头上正中的一朵红花,之后分别由新郎的母亲、姑、嫂等卸花。民国以前,尤溪同姓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