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8.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叶玉华一、教材分析实验探究活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食物的消化”部分。“食物的消化”还包括消化的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的过程。教材编写遵循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口腔作为食物消化的第一站,是淀粉初步消化的场所。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探究,帮助学生了解牙齿、舌和唾液对于食物消化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其中重要的是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这样为认识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做好铺垫。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过程。 2. 说出牙齿、舌和唾液对于食物消化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 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二)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逐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分组做探究实验,增强合作意识。 2. 在充分了解自身身体构造的基础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 在科学探究中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不断创新的思维。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做探究实验,阐述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结
3、果受纯净的唾液量、温度控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验变量的严格控制以及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兴趣浓烈,尤其是动手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有能力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能初步设计对照实验,并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预测实验现象,但是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方法还有待加强。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对此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性认识,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系列问题启发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模拟和探究实验法,作出假设,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制订合理的实验计
4、划,验证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走近学生,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融入“学习性评价”,帮助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同时以鼓励性语言和亲切的肢体动作,缓解学生压力,给学生以面对困难的信心。六、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绿豆大的面粉团晾干备用、V型纸槽、凉水和热水(采用向盛凉水的烧杯中加少许热水来控制水温)、实验报告和教学课件的制作 学生:收集唾液(未防失效,提前1小时采用漱口后舌抵上腭的方法收集纯净的唾液)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主题 师生现场吃馒头,谈感受。教师观察学生吃东西的习惯,为后续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埋下伏笔。【提出质疑
5、】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为什么馒头会越嚼越甜? 开心地品尝馒头,认真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思考、分析口腔中有哪些因素促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 调动学生视觉、味觉等感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初步感知口腔作为消化的起始部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二、确定实验变量,作出假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科学探究来揭开馒头之谜。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图示口腔的结构图,指导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并填写实验报告。 异口同声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观察口腔内部结构,提出馒变甜可能与牙的咀嚼,舌的
6、搅拌或者唾液的分泌有关。 从结构到功能顺次展开,渗透生物体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三、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制订计划应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试验。在此之前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在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如何鉴定淀粉是否存在如何探究牙齿、舌以及唾液在馒头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请合理预测实验结果。 在学生开展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要领,如加入的液体要等量,滴管、玻璃棒等工具不能混用等。 学生认真思考教师抛出的问题串,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制订计划”部分,可通过同屏技术展示他们的方案,进行班内、组间交流。(六人小组,两两结对,各研究一种实验变量,届时组内可综合分享三种实验变量的结果,精简六只试管到
7、四只)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各小组积极参与,分工明确。 实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强化探究实验中实验变量的单一性,突破难点。四、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展示准确的实验结果图片(兴趣小组预实验所拍),教师评析,表扬实验成功的小组,鼓励失败的小组及时反思,寻找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并总结透过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 馒头变甜是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通过反思探究过程,最终建构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消化。【小结】: 比较牙齿、舌和唾液对于食物消化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麦芽糖) 以习题“淀粉的消化之旅”为反馈,
8、帮助学生从局部回归整体,建构完整的消化系统的功能以及消化的全过程。五、联系生活,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将消化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答生活实际问题:细嚼慢咽和狼吞虎咽,哪种饮食习惯较好?为什么感冒发烧不想吃东西?口腔正常温度约为37.请你根据这一特点设置新的对照试验。 在熟悉实验设计要求和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开拓思维,自主探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验证生活的实际问题,体会合作的乐趣。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科的实用性,从而提升对生物的兴趣。 认同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六、自评反馈 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请同学们结合评价量表,给自己做出客观地评价。 学生们在实验
9、报告中如实写下对自己的评价,根据评价指标,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知不足,求改进。 融入学习性评价的着力点是为了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及生物实践活动技能的锻炼。八、板书设计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实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唾液淀粉酶 原理: 淀粉(无甜味) 麦芽糖(有甜味)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不是严格的定量实验,但是本着科学的原则,需要告知学生量筒、天平、温度计以及玻璃棒的正确使用方法。其中对于温度的控制建议使用水浴锅,建议一组一个小的水浴锅,方便而且能够保持温度的恒定。评价量表的使用放在课末无法起到最初的目的,流于表面。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先给学生以提示,作为指导方针,发挥评价的实际导向效用。将实验变量“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和牙的咀嚼”区分开来单一研究,割裂了口腔环境对于淀粉消化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对于口腔消化食物的作用的整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