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39463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摘 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大力应用教育领域,农村中小学的各项硬件设施装备完善。但是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到使用信息技术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障碍,导致信息技术化教育未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究竟原因何在?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在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整合过程分析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突破方式,以便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总结出信息技术化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方向,达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目的。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改革I目 录摘 要I一、引言1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中主要面临的问题1(一) 课

2、堂整合中的障碍1 1过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1 2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进度延迟,整体水平下降2 3过于依赖网络和教学资源库2(二) 教师的认识障碍2 1信息技术化教育定义模糊2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化教学处于被动状态2 3职业观念难以改变3(三) 学生能力发展的障碍3 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扎实3 2在线教育与保护难得到保障4三、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问题的突破4(一) 教学结构整合中的突破4 1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4 2教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5 3信息技术化教学以“知识联系”为目标5(二) 教师的认识突破5 1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5 2积极参加

3、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5 3农村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化教育有促进作用6(三) 学生综合能力的突破6 1转变学习方式6 2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6 四、信息技术化教育与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7 (一)正确认识改革中的不足和有限性7(二)改革方向7 1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技术化素养和观念8 2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建设8 3支持和发展21世纪的主流教育方式8五、结束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 III毕业论文(设计)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一、 引言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发展,所以教育对人的整体推动应该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信息技术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同样应用于计算机与

4、人的相互作用;还有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事物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普及、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优质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并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加大信息技术、外语、艺术类和综合类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应用优秀的教学软件,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全国乡(镇)以上有条件的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化教育”2。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一) 课堂整合中的障碍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侧重点不同,定义也有所不同。根据调查,有3

5、2%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将“整合的目标”定位为增加课堂容量,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还有45%以上教师认为,整合的目的是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3。这些理解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整合的实质是发展,即体现在教师能在整合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拓展专业视野;学生能在整合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质,勇于创新,自我发展。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这些目标认识不足。1. 过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

6、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精选度、以及学生查找资源量的控制不够精确,导致教师的引导无效。2.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进度延迟,整体水平下降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问题,实质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即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那么课堂效率就高。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间要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同时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分秒算尽,要有机动,即密度强度适当,这样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某一环节或步骤时才有活动的余地。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

7、术化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新奇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集动画、声音、文字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就说明学生感性参与多,这有利于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思维发展得到空前扩张,停留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课堂进度的不可预知性也相应扩大化,而课堂如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教学质量也会整体下降。3. 过于依赖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在一些整合课堂中,教学过程还是和传统的课堂没有区别,只是将课堂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静态课本变成了动态课件,这样的课堂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过程、评价和教与学的方式等相关因素变革的思索。这种把整合等同于技术与课程简单相加的观点,仅仅把信息

8、技术限定在工具应用层面,而没有理解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内涵。(二) 教师的认识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教师是信息技术化教学整合中最活跃、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教师对信息技术化教育的认识,决定了课程整合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在当前整合过程中,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深,理解不准。1.信息技术化教育定义模糊 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化教育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60%以上的教师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简单的的层面上。有的教师一谈到信息技术化教育,就认为是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工具,继而实施到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中,而对学科教学是否有真

9、正的需要考虑不足4。2.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化教学处于被动状态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否则不能参与一切评优,评职;多数教师只是用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化课程流于形式,成为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工具,成了应付检查的手段;再加上有的教师认为这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占优势,他们即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没有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去利用,更没有放在大的教学环境中思考。3.职业观念难以改变现如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断层现象,专业教师严重流失,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们不

10、愿也不想去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再加上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信息素养等情况匮乏,多数教师疏于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加让他们难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当教师使用技术不能达到自己过度期望的目标,就会产生反感甚至拒绝使用的心态;还有人认为我是小学教师,可以不掌握,其实不然,教育就要从小抓起。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职业道路上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强调把信息技术化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探索、互交、合作、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

11、需要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所以要做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做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课堂中,运用到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当中去,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的无缝整合。(三) 学生能力发展的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例如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等,甚至学生要做的练习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各方面自主发挥和提升空间很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障碍有:基本学习技能不扎实(读、写、算);信息素养不全;创新思维能力缺乏;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较弱;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到经济、地域、环境等的影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模式起步晚,在

12、信息技术化教学方面,总会面临学生对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上参差不齐的情况。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信息知识量的范围比较狭窄,信息技术技能不扎实,也会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扎实信息技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学会利用网络搜索信息、传输文件,能利用电子邮件跟朋友老师进行交流;培养自己的信息生成能力,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要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最后必须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还必须具备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防治病毒。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有限,农

13、村中小学生在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方面还掌握不扎实。2. 在线教育与保护难得到保障全球信息技术化构成的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益处,比如远程授课、在线教育等。于丹曾说:“我们谈了很多年的教育公平,既要有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技术的落地条件来支撑,比如中国是农民工迁移的大国,留守儿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他们不能随父母来到都市,造成精神孤独、人格缺失,如何保证不弱于都市的孩子,教育公平就是一个重要工具,在线教育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公平,给教育带来了朴素的阳光。”但是网络在线教育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网络上的垃圾内容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必须想办法去解决互联网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国家主

14、管网络和教育的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5。而在中国,学生的网络认识教育做的还不够。 三、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化教育问题的突破(一) 教学结构整合中的突破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出系统考虑,例如教学活动中多种要素和环节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6。1.让学生成

15、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对农村中小学生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较为强烈,知道了学习知识的形式不再是简单的依靠教师来传授,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我们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范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个性。2.教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信息技术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在信息技术化的教学课堂里,不仅要重视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资源,更要重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资源。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3. 信息技术化教学以“知识联系”为目标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