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112].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39353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1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藤野先生[1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藤野先生[1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藤野先生[1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藤野先生[1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1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11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

2、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

3、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

4、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

5、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大礼

6、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生:不熟悉。 (7)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

7、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

8、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

9、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

10、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

11、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

12、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

13、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

14、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

15、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