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38892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编地理教学资料 2019.4课时训练14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础夯实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第13题。(导学号51390096)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B.C.D.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3.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解析第1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

2、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第2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第3题,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

3、在的地层属古生代。答案1.A2.B3. C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解析环境变迁既可能导致生物灭绝,也可能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灭绝。答案B读某区域环境变迁示意图,完成第56题。5.按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四幅景观图排序正确的是()。A.B.C.D.6.导致该区域环境变迁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干旱B.地形崎岖C.植被覆盖率低D.人

4、口的迅速增长答案5.C6.D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如图)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1)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农作物入侵牧区产生的影响如下所示。请在下列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荒漠化加剧()草地变旱地()牧场超载()转牧脆弱地区()(2)分析以上材料,请简述非洲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解析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处在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口压力巨大,导致过度农垦和过度放

5、牧,从而使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非洲长期以来人口压力很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巨大,其贫困的根源是人口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应该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环境整治,提高农牧业水平等。答案(1)DBAC(2)原因:人口剧增,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过大。可行办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牧业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8.下图为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B.C.D.解析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

6、顺应自然规律;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图示信息反映不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答案D9.判断下图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加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大A.B.C.D.答案C上海市明显出现地面沉降,自1921年至1965年市区地面平均下降1.69米。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1966年至2000年全市地面沉降累计为0.218米。据此完成第1011题。(导学号51390097)10.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是 ()。A.臭氧层遭到破坏B.南水北调C.长江上游修建水库D.过度抽取地下水11.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下列哪种问题是由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A.森

7、林覆盖率低B.地下水质降低C.空气污染严重D.长江鱼类品种减少解析上海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加上地表水受到一定污染,地下水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位下降,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降低。答案10.D11.B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完成第1213题。12.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13.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我国北方许多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式应该是()。A.发展综合性农业B.发展高科技农业C.退耕还林D.退耕

8、还草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产生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土壤肥力下降、温室效应、径流量变率增大等问题,而选项中人口数量增多不会直接同时造成这些问题,气候变化对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的影响也不是很直接,森林破坏则直接导致这些问题,围湖造田不能使得温室效应增强。第13题,“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是解题的关键性提示,我国北方地区草原植被就是草,这是由当地的降水决定的,也就决定了当地适合发展以“草”为主的农业,如果发展其他形式的农业活动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所以当地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还原草原生态。答案12.C13.D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导学号51

9、390098)“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岩

10、;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环境向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解析解答该题应从掌握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答案(1)生物化石(2)沉积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3)海洋陆地抬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