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388302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放儿童》读书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 书 报 告报告主题:尊崇天性,解放儿童结合本人读书情况,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读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几个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建议。第一部分:目前儿童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一)超前教育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谈到“东方文化中经典的成才故事是,3岁识字,5岁能诗,12岁做宰相。而西方文化关于儿童成才的经典故事则是,爱因斯坦四五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毕加索十几岁了还不懂加减乘除。(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文化。中国人也讲贵人语迟,西方也出现过神童威特的故事)慢有慢的好处,快未必佳。”(我)从刘晓东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东方推崇的是“超前教育”,自古以来神童总是大家争相吹

2、捧的榜样。而西方,很少提倡超前教育,他们更为尊重儿童,让儿童比较自然地发展,并不会强行的让儿童变成所谓的“神童”。也许诺贝尔奖较多的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神童比较少吧。相比较而言,我们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一个劲的拉着孩子向前跑,结果让孩子错过了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是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1、刘晓东认为超前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前识字。超前识字的文化根源有:识字崇拜;“神童”崇拜;政府决策。他列举了人们崇拜“神童”的现象,自古有之。教育家卢梭很反对儿童超前识字,他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

3、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爱弥尔不到10岁就能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15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但是,我还是宁可让他一个字也不识,而不愿他为了学到这一学问就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因为当他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斯宾塞也反对过早让儿童识字。他说:“在教育不过是局限于获得书本知识这一常见的有局限性的见解之下,家长们过早地把认字课本往小家伙们手里一塞,结果危害极大。他们盲目地迷信崇拜知识的特征,而非知识本身,他们不了解只有当他完全熟悉了房屋、街道和田

4、野的一切实物和过程之后,才能引导他走近书本所提供的新知识源泉。智育的进展是由具体到抽象。但是这点却遭到忽视,很早便开始高度抽象的学习,我们来看看结果吧。由于早期的挫折和有害地死啃书本使得理解力变得不自然的迟钝。成人把自以为好的东西教给儿童,但未必就适合儿童的发展需要;把不适合儿童的东西教给儿童,结果只能是害了儿童。让幼儿过早识字的危害 儿童可能只会单纯的死记硬背。 不利于儿童行为、智慧和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儿童记忆大量死的文字,不能在生活中运用,会使其感到压抑。 语言文字与思维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儿童发展智慧。陈鹤琴曾说:“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儿童的求知需要,为

5、了发展儿童的思维,我国幼儿必须对大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这种认识是对的。陈鹤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但是也应该看到,语言文字的习得本身又受儿童思维等心理品质及知识经验的制约与影响。所以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识字教育不应是盲目的,应该选择哪些适合幼儿认识,不是一味的越早越多越好。(我)教育不能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揠苗助长,而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当幼儿不知道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概念时,教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些字有什么用?字词是概念,这个概念还不存在时,就让他掌握一些指代这些概念的字词,岂不荒谬!我们不应过分追求成才的速度,我们应该让儿童有时间去

6、长情感,长智力,而不是牺牲了成长的需要和条件而学所谓的知识,学儿童世界以外的东西,因为儿童是无法消化这些东西的。我们以牺牲儿童的自由为代价,让他们学习一些对他们毫无意义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未必有益。倒不如让儿童回归自然,尊重他们的天性,适当引导,按照他们的自身特点去发展。当他们回忆往事时,对后代说起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时会露出幸福的神情。2、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还谈到怎样开发儿童潜能的问题。他认为怎样让儿童的潜能充分的表达出来?其关键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儿童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就是要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孩子是自己塑造自己的,他是在塑造一个未来的成人。蒙台梭利在其著作有吸收力的

7、心理中写道:“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她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儿童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自己的语言特点,儿童有自己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眼睛。他在摸索着,思考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一切,我们成人根本猜不透这些“小人”的心理。或许他们正在思索着自己的哲学问题呢。儿童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成人。儿童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选择要求,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积极观察、探索着周围的世界,他有

8、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智慧,有许许多多奇怪的问题。比如儿童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会乐此不疲。可见,儿童诗在主动吸收一些知识。他们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建构的。儿童问到:“妈妈,太阳为什么会落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呢?鸟儿为什么会飞呢?大象的鼻子为什么会那么长呢?”有时候成人或许也回答不出来,可见,儿童对这个世界时多么地好奇,多么渴望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当儿童主动向我们求助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向前走呢?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呢? 对于超前教育这个问题,许多教育者,教育学家们都持反对意见。卢梭也反对超前教育,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认

9、为教师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我)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

10、存在并非单纯的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反对揠苗助长。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让儿童以他自己的想法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摸索着前进,比成人强赶着他往前冲好的多。(二)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成人化倾向(我)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谈到“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成人化倾向”的问题,我对此很感兴趣,也想跟老师和同学探讨一下这个儿童教育问题。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吗?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就是儿童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所谓自律,是指儿童以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行为的

11、好坏。只有达到了“自律”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问题。而自律和他律的分水岭大致是七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五六岁以前的孩子是不具有道德问题的。幼小儿童虽然没有成熟的道德(自律道德),但道德却在他那里发育、发展着。“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概念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已具有成熟的道德,而是意味着促使道德在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发展上的前提和保证。”蒙台梭利认为6岁以前的孩子不存在道德问题。她曾说过:“年幼儿童没有是非感,他还生活在道德之外。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他很坏或邪恶,而只是认为他挺调皮,即他的行为很幼稚。”“到了六岁以后,儿童才开始具有是非正误意识,不仅是关于自己行为的是非正误

12、意识。是非正误意识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道德意识正在形成。”(我说)学前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我们可以说他不是“好孩子”,但我们不能说他是“不道德的孩子”。因为学前儿童还并不能真正理解某些规范的真正道德涵义,他的意图性还很差,我们就不能用意图的善恶来评价行为是否道德。学前儿童其实并没有远离道德,尽管未来的自律性道德还没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悄悄地孕育着自律性道德的根。这个根是人类的道德本性,是生命进化的结果。道德跟生理器官生长发育的过程类似,它也需要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它在个体那里是逐步发生发展的。为了形成成熟的道德,我们就必须为它的前身提供发展的条件,实际上这就是幼小儿童道德教育

13、的目的所在。由于对学前儿童是否存在道德问题认识不清楚,导致了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出现成人化的倾向。“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必须基于儿童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必须是儿童世界的东西,以成人的眼光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儿童是危险的。”“学前儿童不是一个成熟的大人,因而也不会有成熟的道德,欲使学前儿童长大后形成高尚的、成熟的道德品质,在学前期我们只能以科学的态度谨慎地为其打基础。不顾教育对象的特点,胡提教育目标,乱订德育任务,将空头口号灌输给学前儿童,这对儿童道德的发生、发展与逐步成熟也不利,对学前儿童的整体发展也不利。”(解放儿童P51-53)(我)成人的道德教育与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很大不同,我们在选

14、择德育目标、方法、内容方面要区别对待。需要看到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还有思维认识能力等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具有政治化倾向的道德概念,儿童理解不了,反而会产生畏惧厌恶情绪。 本人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成人的所作所为都被儿童看在眼里。电视的公益广告洗脚中,年轻妈妈提一桶热水给婆婆洗脚,幼小的孩子看在了眼里,也踉踉跄跄地端了一盆水来,说:“妈妈,我给你洗脚”这是一个让无数人感动的画面。孩子是看着成人的背影长大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说很多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品质的话不如亲自去做一些事来给儿童看来的有效。对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避免成人化

15、倾向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去找寻更加适合儿童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 尊崇天性,解放儿童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说:“我们还没有学会欣赏儿童,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潜力、儿童的财富,我们的教育急不可待地试图使儿童早日脱离童稚状态,催促他们尽快进入成人的世界。其结果便是,我们的儿童如同赶鸭子上架,让鱼离开沟渠江河湖海儿童在这种教育背景中失去了他本真的儿童世界。”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来说是有害的,这是对儿童的无理催逼,尽管承认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但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揠苗助长,南辕北辙。(一)两种儿童观的比较刘晓东在书中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儿童观加以比较

16、,从而提出中国儿童教育的抉择是什么这一问题。“有这么一种儿童观,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儿童不会什么便教什么,儿童不能做什么,便偏要他学什么、做什么。这种情况下,童年是在坎坷与眼泪中度过的。”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被迫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成人自居为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因而他也是管理上的独裁者。他可以操纵与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颐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成人不了解儿童,只是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儿童。教师看似积极的、忙碌的,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是好心做坏事,破坏了儿童发展的潜能。“也有一种儿童观,它认为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先弄清儿童会做什么,喜欢学什么,然后就让他们会什么便做什么,尽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