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3824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育人快乐成长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育人 快乐成长近年来,我校沿着“育人为先,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创建生态校园的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建设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以师为本,建设生态学校,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施生态教育,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一、主题布置,营造生态育人环境 以生态为立足点,选择孔子文化、生态育人两大主题,构建浓郁的育人环境。1孔子文化主题布置 孔子文化布置体现出“桃李不言”、“润物无声”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和感染,从而厚实师生的道德素养。(1)建立孔子广场。师生一进校门仰视孔子慈祥而深邃的目光,一种追远崇敬之情油然而生。(2)“小

2、墙壁,大论语”。学校每个墙壁都设有论语语录、儒家经典、孔子故事等。教室外的柱虽小,但同样会“说话”,张贴内容分别从孔子的教与学、方法和态度等角度精心筛选,耳熟能详又激励人心。孔子文化是有形的文字,而深入师生心里的却是无形的思想。让师生在感受孔子独特人格魅力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3)班级论语角。各班开辟一块园地,各自选出一句鼓舞勉励全班同学的论语语录,鼓励同学天天背论语、写论语,形成班级论语角。 2、生态育人主题布置学校以打造绿色生态校园为载体,以创新传统文化教育为动力,进一步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活动,努力建设景色怡人、文韵深厚新校园。体现人文化

3、与和谐,让学生时时处处讲文明、学做人。(1)校园绿化:校园内各种常绿树木错落有致,四季鲜花交替开放,绿化植被立体多层:花带、景点与常绿乔木、垂柳、塔松、龙爪槐、红叶石楠、樱花、红枫、百日红、玉兰、牡丹园、芍药园高低相间,还有“校徽”“祥云捧日”“五环”“三菱”“三角对立”“二龙戏珠”“紫荆花”“手捧红心”“金鱼吐泡”等各种独具特色的造型,合理配置,相互映衬。使其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降温、滞尘、减噪、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2)石文化:在绿化带中竖立“校园文化石”,让“睡石”成为“话石”。学校发动全校师生集思广益,结合不同的生态园分别给石头起不同的名字,并刻上字。给牡丹园、芍药园取名“国色”、“天香

4、”、“花冠”,意在启发学生事事处处与牡丹芍药共争艳,约束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做“人中之冠”;给“祥云捧日园”取名“文韵”“景怡”,意在启发学生做文化素养高的人,打造景色怡人、文韵深厚的新校园;给“二龙戏珠园”取名“致远”,意在启发学生“志存高远,淡泊明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给“手捧红心园”取名“仁和”,意在启发学生:“人为本,和为贵,仁者爱人”。学生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里成长,可以达到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既活化了环境,演绎着个性,又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人文,折射文化的积淀。 (3)教室文化:教室布置突显一个主题散发“书香”。各班教室通过种养花卉、得体设计公告栏、精心布置展示台、班

5、内设立一个图书角、制定班训、设立温馨牌(包括班主任寄语和班级目标)等途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4)橱窗文化:在学校花坛周围布置宣传橱窗,张贴师生作品,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特色,展示生态小明星,古代名人故事,文明温馨提示语,古诗文诵读挑战目录等。二、多维并举,打造生态课堂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紧紧围绕课题互助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高效务实的生态课堂已初见成效,基本实现了师生三个共存、教师四个改变、交还学生五项权利。师生三个共存:一人为师与生生为师共存,教师通过权力下放,组建学习小组等形式,出现了学习小组内部“兵教兵、兵督兵、兵练兵、兵强兵、兵测兵”的学习状态,同学之间知识能力、学习

6、习惯上的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得到充分体现,智慧共享、思维碰撞,营造了生生和谐的学习氛围。一问一答与七嘴八舌共存,课堂上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表达的舞台。课堂座位整齐排放与多元组合并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编排方式,如:马蹄形、半圆形、椭圆形等。教师四变:变教案为学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参与、学法指导,完成知识转移和能力提升。变老师为导师,使教师可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到位的、温暖的服务,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创设自由、和谐、快乐、尝试的生态体验场。变线性交流为网络模块交流,主要表现为交流渠道自由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无障碍沟通。变关注知识为

7、关注生命成长,围绕学生健康、和谐、快乐、幸福地学习和成长这一主题设计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五项权利: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权利,教师充分解放学生思维,把认知和思想权交还给学生。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断挑战知识和思维的高度。安排活动的权利,教学内容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选择和生成。偶尔出错和越轨的权利,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尝试错误和失败之后不断进步。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权利,多元评价成为合作学习的主要评价方式。三、精设活动载体,促生态育人,让学生快乐成长我校提出“打造生态校园,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的口号,我们的主要行动是确立学校自己的节日和开展主题德

8、育活动,保证学生学习、休息、活动的生态平衡,促生态育人。1、确立“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一个会议: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职工大会。坚持校务公开,定期通报学校重大事项和财务情况,开展教职工献金点子活动,畅通信息和言论,主动倾听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二个论坛:每月举办一次课堂教学论坛,由学科教师轮流主持开讲,探讨交流教学经验;每学期举办一次生态育人论坛,由班主任轮流主讲,总结本学期育人经验,交流育人心得,分析发展形势,确立育人新思路、新举措。三个节日:每学期举办一届生态课堂教学节,评选学校教学能手,大张旗鼓进行表彰。课堂教学论坛与教学节同步进行;每年举办一届艺体节,充分展示师生才艺,为学生全面发展

9、搭建平台;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芍药节”。让师生“赏花、画花、颂花、养花、护花、唱花”,开展“我与牡丹芍药共争艳,争做牡丹芍药娃”、“我参与,我为学校添绿色”、“我文明,我与花木共成长”等系列活动。四个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古诗文诵读系列活动,每年的5月和12月为校园读书节,古诗文诵读竞赛是一项指定项目,竞赛形式多样,有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等,引导学生走近圣哲,神游诗苑,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精神力量;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赠书培训活动,学校向每一位教师赠送书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倾听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10、带领学生参观曲阜名胜,让学生走进企业、村街,开展各类社会小调研和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实施“三雅”德育模式。学校要成为一个师生优雅学习生活的高雅之地。学校提倡“小学校,大雅堂”,实施了“三雅”德育模式,即儒雅(风度),学生能了解经典名著,有君子人格和儒雅风范。文雅(谈吐),学生具有文化品味。优雅(举止),学生有较好的行为举止。反对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有聪明没思想的人,主张做诚信正直、豁达刚毅、与时俱进之人。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是学校对“雅”的诠释。让学校的每一件物体都有着雅的气息,让学生随时在雅的环境中感受雅、触摸雅,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是学校营造雅境的目标。 3、一二三四”工程。所谓

11、“一二三四”工程是指确立一个目标,厚实教师专业底气,培养“敬业、专业、大气、智慧”的师资队伍;两项工程:名师助推工程和中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三个主题活动:师德大讨论活动、生态课堂大会诊活动和课堂大展示活动;四个平台:精神文化平台(推行教师读书计划,拓宽教师文化知识)、目标管理平台(开展教师教学评比,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研训一体平台(加强教师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演练平台(创设教师实践机会,展示教师个人魅力)。4、打造“幸福工程”。围绕“幸福工程”,学校开展了“温暖工程”、“助推工程”和“亮点工程”。通过开展“温暖工程”,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体验快乐的幸福感,开展“助推工程”,提升教师专

12、业素质,增强成长幸福。开展“亮点工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感受成功的幸福感。学校从幸福教育的理念出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追求卓越品牌、打造和谐团队、享受幸福课堂、体验情趣生活”,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为教师搭建了幸福成长的平台。学校依托教师论坛、课堂节、业务竞赛、素质比武等常规化的活动,不断挖掘潜力,完善教师的人格。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态圈环境。生态校园,是充满勃勃生机的优美的校园,是能够激发生命成长的富于文化内蕴的人文校园,是师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快乐校园。 生态校园,促进学生生态成长。成长没有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但以学定教,按需施教,构建教育生态圈是有效教育的最佳选择。成长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需要不断追求。“遵道而行,但到半山需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我们相信,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在活动载体的支撑下,我们生态校园建设会喜结硕果,芬芳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