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之悲1.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380452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学之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文学之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文学之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文学之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文学之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学之悲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文学之悲一、创作的悲哀。 网络文学站点和网络文学刊物很多,由于网上发表的不加挑选和没有限制,就像一个文学爱好者最初的时候,当一个作者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表,他有着十足的热情。他被一种唐吉诃德式的激情催动着写作、发表、写作。 最初参与的网络发表的作者肯定都有一种要创作出好作品,在这“另一个界面里”成为大师,这种一举成名的伟大梦想支撑着他的创作热情。可是越来越快速的发表和消亡就像一列无法停止的火车,慢慢地把他拉入了惯性的旅程。因为你得引起注意,所以你得像一个玩泥巴的小孩,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发表,以保持读者对于你名字的熟悉感。 一个网刊或者网站,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作品,你一个人

2、的作品不过是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创作者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怪圈,写作的速度越来越快。快速的产生,快速的消亡,使作者越来越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质量,创作也就变成了一种惯性的操作,机械的打字和快速的浏览消磨了创作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作品质量越来越低劣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文学网站上,同一个作者每天发表七、八篇作品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不由感慨:他们真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啊! 这样的创作,甚至连自娱也算不上,又哪里有创造性可言?网络的成名梦想,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理想而已。 二、发表的悲哀。 网络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正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样:网络比起传统媒体来

3、说,其优势在于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一篇稿子的命运不再取决于编辑的眼光,这样作者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论者并没有看到,传统媒体中,虽然编辑的剔选是严酷的甚至也许是偏执的,但它起码保持了我们拿到一本书刊的时候不至于无所适从。并且传统文学媒体的编辑,多数还是有比较高的阅读欣赏眼光的,而网络文学刊物的编辑呢?恕我直言,论其专业程度和欣赏水准,实在难以与传统媒体的编辑相比的,他们在屏幕上匆匆闪过的大量字符中发现精品?这似乎不太可能,他们也许会依赖于作品的点击术来决定?可是,浏览者盲目而又随机的“点击”能说明多少问题呢?网络发表实在是太虚妄了,它几乎无法和中学生办的文学社团相比,因为在那里,编一本社团刊物,

4、起码还有一个“挑选”的过程;而网络文学,就只能把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按时间先后摆放在那儿而已。 在匆匆写作和匆匆的发表中,文学成了一种十足的自娱。这是为什么读者并不能从网络上欣赏到好的原创作品的原因。“提篮叫卖”成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发表的作者的自嘲之语,这四个字中表现出的悲哀一听便知。在这个“跳蚤市场”上,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呢?大多数人只能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恋与虚妄的怪圈而已。发表与不发表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对于这种发表形式,连网络自己(网站主办者、网络文学刊物编辑等)骨子里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要不,为什么著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要在自己的首页很显眼地注明“本站已转交作者稿费元”呢?它甚至还为被传统媒

5、体转载的作品和作者名字编了一个专栏,叫“金榜题名”一看这四个字,你大概就知道网络文学刊物和传统文学刊物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样的发表算什么?难道不是自恋吗? 三、阅读的悲哀。 我想多数参与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都有一个美好的初衷,这也应该是网络文学刊物的主办者们的初衷:那就是要让优秀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而不是像传统媒体那样,优秀作品有可能在编辑部的“初审”时就被刷了下来。可是实际上,网络文学刊物的读者真就那么值得信赖么?屏幕上的阅读是匆忙的,“快餐式”的,读者读过一遍之后很少再返回去读,至于下载阅读的可能就更少毕竟,上网的人数、上网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网络发表的作品能得到关注的机会实际上并不比传统媒

6、体多。 网络的阅读的随机性也决定网上作品的命短。在“榕树下”那样的网站上,每天有好几百篇新作品,谁能在一两个小时里读完?谁能保证有几个人认真、投入地阅读几篇作品?随机性成为主导阅读的主要的因素,读者如何能看到好作品?即便随机地读了一篇作品,那匆匆忙忙的阅读又怎能保证阅读的质量?依我看来,网上的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更少。你也许要说,网刊和精华版里可能会找到好作品。可是,这就取决于网刊和版面的编辑了,他们是如何从数以千计的作品里找到优秀作品的?他们的挑选水准就比传统文学媒体的编辑高明么?实在不敢相信。 阅读既然不能得到保证,那么那个希望优秀的作品能被读者接受的美好初衷就成为虚妄了。 四、点击的悲

7、哀。 科技时代人们最迷信的就是数字统计了。网络文学最注重的一个统计数字就是点击数了。无论是论坛的帖子还是网刊网站上的原创作品,都有一个点击统计数目。肯定,创作者也都十分关注这个数字。可是这个数字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来说,到底有多少科学性呢?点击的权利在读者手上。浏览网页,鼠标的移动决定了这个数字。可是鼠标是如何被操纵的呢?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用说,随机性是主导因素。鼠标是如何随机点击的?读者为什么要点击这个作品?决定的因素不过有这样一些网站的推荐、作品的题目、作者的名字等。 网站的推荐得依靠网络编辑的判断网络编辑的判断水平、欣赏水平有多高?他们是不是就比传统文学刊物的编辑水准高?这个

8、问题已经说过了。 作品的题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许多作者在作品标题上苦心孤诣,只求一鸣惊人。可惜,你的题目赢得了点击数,就能说明你的作品好吗?而事实是,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就是依靠这去提高点击数的,那么这个点击数能说明什么呢? 作者的名字也是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一个因素。所以许多作者为求惊人,往往起些奇怪的笔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家比我们的网络文学作者更注重自己的名字了。为了求得别人的认同,这些名字本身包含了投机和媚俗来自于武侠小说、来自于影视作品,由于其源头的大众化,这些名字才能得到认可。但是名字能决定作品的好坏么?这样看来,点击数成了虚伪的科学、十足的谎言。作者的知名度还来源于网络的

9、炒作,炒作的危害我们已经多次领略过了,可是我们不得不在网上再次遭遇这种欺人之举。除了网站的炒作,作者自己也常常变着法子炒作有些作者,到处匿名发帖子,吹嘘自己的作品,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我在一个网站的BBS上做版主,这个版面是个外国文学版面,可是居然有一个作者一日三次在上面发帖子,我删除了无数次,也没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他居然在外国文学版面吹捧一个刚刚还是中学生的“知名作家”(也许就是他自己),你说怎么办?发这种“文不对题”的帖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名字和作品的“知名度”,真是可悲这样的“知名度”赢来的“点击数”又有几分科学性? 五、批评的悲哀。 网络文学的质量判断还有一个标准,可能

10、就是评论和回复。我所知道的,大多数的网络文学网站和刊物都很注重读者的评价和回复。就像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一样,读者的反应是对作品最好的肯定。传统媒体发表作品,读者和批评家的反应说明了作品的质量影响度。可是网络文学的批评和回复呢?能体现作品的好坏吗?大多数网站是相信这里面的科学性的。其实批评和回复也是随机的。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作品得到的评价并不能说明作品。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者请自己的朋友回帖子、写评论的情况非常多。而在网上,很多得到回帖和评论的作品并不是质量高或者引起了读者的反响,相反,多数回帖是因为对于这个作品有话说。读者的话语权取决于作品是否留给了他们说话的机会。打个比方,你在网上发表一

11、部货真价实的作品,肯定不比发表一个人人能回答的提问得到的回帖多。这样,回帖和评论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由于阅读的随机、作品的繁杂,批评家很少去关注网上的作品设想如果网站聘请一个批评家来主持,依照批评家的治学态度,要去阅读研究那么多的作品,这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因此网络文学就只能自生自灭而已,网络发表并不能造就一个优秀好作家,就因为缺少培育他的土壤。 曾经以为网络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看来这注定只是一个被验证了的虚妄。体会到这些悲哀,你就不能不感慨:网络,能带给文学什么呢? 后记 写作这篇文章,是想认真地谈论一下所谓的网络文学和网络写作。应该说,在今天:无论是传统媒体、作家、还是批评家们

12、,都不愿意站出来直接面对网络文学这种存在。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它未来会怎么样,谁都怕“犯错误”,就像80年代“朦胧诗”出现时那样,许多批评家和诗人都跳出来批评它或鼓吹它,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关于“朦胧诗”的大论争。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批评“朦胧诗”的人自己证明了自己诗歌观念的保守。可是,批评总还是好的,批评总还能证明我们有头脑。问题是,如今,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圆滑世故了,批评界根本没有人来说话。因为谁都害怕将来证明自己是错误的。网络文学的质量怎么样,我想人们会有眼睛的。“榕树下”点击数最大的那篇女人的长头发,被著名的文学刊物大家拿去发表了,并没有在读者中产生影响。这个点击数靠不靠得住呢?网络是个新媒体。它应该发挥它的优势,为当代文学做出应有的贡献。它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写此文,算是一孔之见,愿意抛砖引玉,得到朋友们的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