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380202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仲景乃其字,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青年时期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刻苦学习,医术远远超过其师,成为汉代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张仲景,史书无传,据唐朝甘伯宗名医传记载,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有“张长沙”之称。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灾害连绵,疫病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张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从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因疾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约有十分之七。面对这一残酷事实。张仲景发愤钻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素问、九卷、八十一

2、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医书,收集当时医家及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合他本人的体会,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名医著。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灾荒战乱,以致散佚不全。至魏晋,由太医令王叔和将该书中伤寒部分收集、整理、撰次,名为伤寒论。宋朝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后由宋朝林亿等人将杂病等内容校正、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方论或金匮要略。因而伤寒杂病论就成为了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目前通行的有两种版本,一是由宋朝林亿校正的“宋版本”;一是由金成无己注释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注本”。此外,还有金匮玉函经,以及流传日本的康治本伤寒论、

3、康平本伤寒论等。 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平脉法篇详细论述了脉法;伤寒例篇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分类;痉湿暍篇论述了痉、湿、暍病证的内容;从太阳病篇至厥阴病篇,运用六经病分证的方法,对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寒化热、或由实转虚,这一邪正斗争、阴阳消长过程中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提出了一系列辨证方法、治疗方法及众多的方剂。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霍乱病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以及根据治法归纳的相关条文等内容。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及发展演变过程,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并作为辨证的

4、纲领,为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 金匮要略三卷,二十五篇。目前的通行版本主要是宋朝林亿等校正的金匮要略方论,也称“宋版本”。 金匮要略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是全书的总论,阐述了治未病思想、中医病因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整体观念等;从痉湿暍病篇至呕吐哕下利病篇,论述了内科方面的病证,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病证有痉、湿、暍、百合病、孤惑病、阴阳毒、疟疾、中风、历节病、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奔豚气、胸痹、心痛、腹满、寒疝、宿食、痰饮、消渴、水气病、黄疸、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呕吐、哕、下利等。妇人病有三篇,论

5、述妇人妊娠、产后及杂病。此外,还有外科等病证及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果实菜谷禁忌等内容。 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以病证分篇,进辨证论治。在病因方面,提出了三因致病说,强调治未病与预防思想。在诊断、治疗方面,提出入不少有效的方法和宝贵的经验。因而是论述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为主的古典医著。 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法则,概括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阴、阳

6、、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八法。并溶理、法、方、药于一体,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精髓。 伤寒杂病论还为临床医学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伤寒论除佚失外载方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载方剂约269首。书中所用药物约有200余种。基本了概括了临床各科常用的方剂与药物,故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方剂中的君、臣、佐、使配伍及加减变化也已经充分体现,丰富了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剂的剂型也众多,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浴剂、洗剂、熏剂、灌鼻剂、滴耳剂、软膏剂、栓剂等,上述剂型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

7、剂型。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方科学,配伍严谨。对于所主治的病证具有特殊的疗效。只要按方剂的适应证、病机等辨证用药,往往会收到显著的疗效。因为被后世尊为“经方”。这些方剂为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及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并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人们常以六经辨证法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法则论治内伤杂病。故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可见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临床辨证论治确立了规矩准绳。历代凡有成就的医家,无一不重视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自唐宋以后,伤寒杂病论的影响远及国外,日本等国家有不少医家至今还在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更应该加强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探讨其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探索所载方剂应用于现代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等,使传统的中医药,更好地为今天服务。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程盘基撰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