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369038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国内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因素与对策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将来,但近年来国内未成年人犯罪率逐日递增,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避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的焦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主体所实行的犯罪,是指“主体属小朋友向成年人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因素而实行的多种犯罪的统称。国内未成年人犯罪重要指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触犯刑事法律而受法律惩罚的行为。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的现状(一)、暴力限度增强,凶残限度增长社会危害性极大未成年人犯罪常常体现为抢劫、盗窃、绑架、故意杀人、伤害等故意暴力性犯罪。从犯罪手段来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暴力化的特点

2、。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手段越来越残忍,社会影响恶劣,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导致严重威胁。(二)、犯罪团伙化,甚至还形成犯罪集团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明显特点是团伙犯罪。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拉帮结伙进行团伙犯罪的状况明显加剧。据调查,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在所有的案件中占到一半以上。某些违法犯罪团伙甚至向黑社会组织演变转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三)、犯罪主体年龄日趋低龄化从犯罪主体上看,未成年人犯罪总体上呈低龄化的特点,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在过去犯罪的高峰期一般是十五至二十四岁,而据近年来的有关记录状况看,

3、十六周岁如下的未成年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四)、具有报复性的犯罪心理和逆反性的犯罪心态,犯罪目的随意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心理状态极不稳定,控制力差,易躁动,遇到别人蓄意滋事容易产生仇视报复心理,从而做出故意伤害性的行为。再加上未成年人大多还是学生,承受着极大的学习压力,极意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这种心理、心态的形成,极易让未成年人受到某种因素刺激、诱发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实行了犯罪,犯罪目的随意性很强。(五)、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智能化、成年化 未成年人犯罪由过去的单一性财产性犯罪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犯罪的手段和类型日趋多样化。目前,未成年人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4、进行犯罪,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此外,某些未成年人犯罪作案手段老到,作案前通过精心筹划和充足准备,有分工、有工具,反复踩点,有的较成年人更加缜密。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因此形成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特点和趋势,是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我们要从本源上清除这些不良现象,减少和遏制犯罪,必须认清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方面、深层次因素,找出其本源。(一)、自身的因素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影响,但是心理教育却没有同步。因此,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外界良好的社会影

5、响和教育下能得到对的的解决,从而使未成年人健康地向成年人过渡;反之,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这些矛盾就会使未成年人向错误方向发展。由于教育的缺失和心理的不成熟引起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二)、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腐蚀者未成年人,这严重歪曲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把她们引向犯罪。而国内对网络的监督不力使得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传播更为有利,而未成年人又痴迷于网络,某些不良内容就对她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她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为弱势群体,当她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维护,使得她们对社会产生了仇恨心理,最后背离社会走向犯罪。(三)、家庭因

6、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不良行为很大限度上也会成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导致很大的影响,过度宠爱,放任自流,会使孩子好逸恶劳、物欲膨胀;简朴粗暴,过度严肃,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心存憎恨。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后来走向违法道路。处在离异和留守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教育,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缺少和父母的交流,这给她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这也为后来她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埋下了隐患。同步,如果一种家庭内部成天纠纷不断,也会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并且会使她们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样就会使她们更容易混迹于社会并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7、。 (四)、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的第二家庭,是使未成年人形成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做人的行为规范的场合。但是,由于学校的教育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学校教育成为诱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因素。目前国内的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诸多学校只注重成绩,看待优生和差生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差生缺少耐心,并且教育措施简朴粗暴,使得某些学生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同步忽视道德教育,缺少合适的心理教育和引导,使得未成年人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低下,法制意识单薄。目前某些学校的教师素质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某些简朴、粗暴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采用体罚、挖苦等措施刺激学生。

8、这些错误的教学措施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情绪障碍。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避免措施(一)、综合治理是避免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主线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避免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要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让学校、家庭、社会成为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但仅仅依托学校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应当形成家长与学校的联动,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与此同步,政法部门在依法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步,应当积极做好未成年罪犯的感化、教育、挽救工作,进一步学校、社区搞好法制宣传。(二)、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为未成年人发明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安、工商

9、、文化等部门要采用有效措施,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及附近其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坚决取谛那些带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严禁出版和发行、出租不健康内容书报、录像制品等,减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注重失足、回归未成年人的帮教。同步,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合,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陶冶她们的情操。 (三)、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传播和学习科学知识、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合和课堂。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措施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

10、理学和教育学知识,采用科学的教育措施,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尊重子女的意愿,赢得子女的尊重,培养子女独立自信的性格,以增强自我控制力,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增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使之不偏离对的的人生方向。(四)、改革老式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既要抓智育,更要抓德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个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协助,使其向对的的方向转化。学校改革老式的教育模式,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学生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对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

11、值观。同步还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五)、加强对农村“留守小朋友”的管理、引导和保护 应成立专门针对留守小朋友的机构,加强对留守小朋友的教育和关怀。此外,应变化家长的务工模式,使得其中一方留下照顾孩子,这样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对她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在外务工的家长要常常与孩子通电话和她们交流,理解孩子的平常生活。留守小朋友的教师也要对她们格外关怀,常常与她们交流,让她们感受到浓浓的关爱。保护未成年人,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我们所有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要从根上保护未成年人,就要为她们发明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健康的社会环境,只有全社会人都注意到未成年人的存在,并为她们塑造一种良好的楷模,成为她们学习的对象,那么那些未成年人便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向社会,而成为祖国将来建设的中坚,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强大的国家而奋斗。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