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393].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368604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案[39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老山界》教案[39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老山界》教案[39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案[39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案[39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教学难点: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

2、话概括故事内容。提示: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2、理清结构层次。 本文分三部分,起因: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经过: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结果: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三、课文探究 1、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

3、顺序的呢? 明确: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长征中的全体红军动身爬山傍晚瑶民家“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工作同志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天黑山脚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夜里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露宿半夜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被冻醒,看夜景第二天黎明以后山路上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写标语帮助伤病员第二天下午山顶,下山至宿营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看景致,煮粥吃 总结: 由上表不难看出,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

4、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由上表还能得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3、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一遍课文,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点拨:走路难:悬崖

5、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3)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点拨: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点拨:这些描述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 揣摩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点拨:生动的描写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点拨:行动、语言、场面、景物3、揣摩景物描写(1)找出最精彩的一段。点拨:半

6、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2)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所听到

7、的声响? 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点拨:运用连续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寂静。(4)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点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小结全文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六、布置作业 1、找出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