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三(2).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36709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之三(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考复习之三(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考复习之三(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之三(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之三(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复习之三中国历史中国现代史部分2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背景: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时间、地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

2、线;B、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C、拨乱反正。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重点: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典型:1978年,凤阳小岗村)。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

3、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企改革内容有: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改革的方针);B、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5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7个)内地(沿江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开放城市、边境城市)。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邓小平,1979年4月。五大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有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

4、福建的厦门市;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我国面积最大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上海浦东。对外开放对我国的影响:A、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A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不断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的表现:A、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新时期

5、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C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5)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提出第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即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6、,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明确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被称为“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992年,中共14大上,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它在我国改

7、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回归(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

8、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先后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即各民族一律平等。(2)“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推动作用。(4)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提是一个中国。5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建交 (3)全方位的外交政策(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

10、则。正式提出是在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与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的万隆召开。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团结反帝的的亚非会议。(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中美、中日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

11、,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5)全方位的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参与地区性(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6科技、教育和文化 (1)航天技术 (2)杂交水稻技术 (3)教育 (1)航天技术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2、的国家;1975年12月掌握回收卫星技术 ;1981年我国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 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2)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教育: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国家还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2000年我国85%的地区普及义务教育。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连年扩招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缓解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和压力。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