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秋天的怀念2 (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359147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 秋天的怀念2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2 秋天的怀念2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2 秋天的怀念2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秋天的怀念2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秋天的怀念2 (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实验学校 荆伏苗联系电话:15836078689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高频词去理解文章,并将这种方法,转换成技能。3、通过学习,去切身体会浓浓的母爱亲情和无尽的思念。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别具匠心的文章构思和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利用高频词去理解课文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次授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 联想导课 引人入境秋天,在杜牧的眼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黄巢的眼中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

2、记忆里,秋天却是那样的萧瑟凄凉,又温馨难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设计意图】注重知识积累,教师用情把学生带入文本,激起共鸣,诱发学习动机。二、发现“高频词” 寻找关联1、学生欣赏课文诵读,边听边思考:(1)简要回忆概述文章大意,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归纳文中多次提到的事情是什么;画出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词和句子来。2、交流反馈。相机板书:母爱 怀念 看花 好好儿活【设计意图】诱导学生发现,并从发现中概括与文章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三、咀嚼“高频词” 品味细节1、学习三次“看花”。(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与三次

3、“看花”相关的段落,说一说第几次看花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读。)(2)交流反馈。预设:在第一次看花中,感受儿子的悲痛与母亲的慈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相机板书 拒绝)在第二次看花中,感受母亲的喜悦之情与她的小心谨慎。(相机板书 答应)在第三次看花中,感受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相机板书 主动)2、学习两次“好好儿活”。刚才我们抓住了三次看花,看到了史铁生人生态度的变化,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深情。那么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好儿活”一词,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1)第一次“好好儿活”。指名生找出所在的句子。出示“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4、好好儿活”引导生交流:母亲为什么会对儿子这么说? 你能读出母亲什么样的心情?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情景假设读等形式,感悟母亲的无私伟大。(2)第二次“好好儿活”。母亲带着对儿女的无限牵挂,悄悄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临终前还念叨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生补充完整母亲未说完的话。史铁生记住了母亲的话“好好儿活”。又是秋天,又是菊花怒放的季节。史铁生和妹妹来到了北海公园,文中第二次提到了“好好儿活”。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好儿活啊?引导生通过读描写菊花的句段感悟。交流反馈。预设:体会到淡雅就是活的普通平凡,热烈

5、就是活的热情,深沉就是活的有爱心等。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情景假设读、齐读等形式,体会史铁生明白活着的意义。通过补充史铁生的作品资料,学生想象她的母亲会怎样?动笔写下来吧。出示“笔尖生情”:当史铁生将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奉献给他的母亲时,母亲一定会;一定会;一定会。【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高频词(句)”咀嚼体味,从中发现与文章中心表达的密切关系。四、重敲“高频词” 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抓住了文中三次“看花”和两次“好好活”,理解了课文。聪明的同学,一定会从中获得启示。抓住文章题目,抓住中心段可以理解课文,同样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也就是“高频词”,也可以透彻的理解课文。今天,荆老师就是要送给大家一把理解课文的荆钥匙。出示荆钥匙。“抓住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词语高频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感悟。【设计意图】通过归纳,进行方法传授。五、巩固“高频词”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如“悄悄地”等高频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些词语与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有何关系。【设计意图】把方法转变成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板书: 秋天的怀念 母爱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