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350265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夜间行车,由于自然光线差,照明不佳,导致观察困难、判断时间增长、错漏增多,加上人体机能水平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因此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据统计,某省1995年发生的1169宗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中,夜间有594宗,占重大以上交通事故总量的50.8%。此外,尽管夜间的交通流量比白天少得多,仅占白天的10%20%,发生事故的概率却比白天高510倍。据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统计,夜间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量的46%54%(死亡近60%)。因此,充分认识夜间行车特点及其困难,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一、夜间行车的特点自然光线变差,观察困难。夜间自然光

2、线变差,这是与白天行车的一个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夜间行车主要靠车灯照明,光度较低,照明不良,人的视力暗适应性能力降低,视力下降50%以上,加上道路环境明暗变化和车灯强光刺激等因素影响,因而给驾驶员的观察带来诸多不便,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1.观察距离缩短。目前多数国产车配备的远光灯为7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5060米(100W大灯约80米左右),近光灯5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1520米。虽然夜晚明亮的环境下,人眼对大物体较易感知,但距离比白天缩短了约53%。此外,由于人的夜间视力分辨力下降,目标颜色的深浅差别消失,只能根据亮度来分辨物体颜色,一般来说,白色的物体较易发现,发现距离约82米,能

3、确认的距离却只有42米。即使使用100W远光灯,当车速60m/h时,发现目标用的时间约为5秒,确认并作出处置的时间约为2.5秒。上述是夜间行车条件的一个困难之处,它要求驾驶员必须正确认识和领会控制“安全车速”定性与定量科学概念的重要性。2.观察范围变窄。在没有路灯照明的条件下行驶,观察范围仅是车灯光束所能照及的有限路面,且受路面不平、上坡、下坡、转弯和会车等影响,难以掌握道路环境的全面动态,这给方向机动和避碰操作带来一些困难与风险。3.车灯强光刺激,引起晃眼、眩目。夜间行车常要会车,光线明暗变化显著,影响人的视力。据学者测定,人的视力从明处走向暗处,约需2分钟才能趋于稳定,其中逆向暗适应性时间

4、(指会车后)一般约10秒,在此段时间里,眼睛难以按要求分辨道路和物体,很容易发生意外。4.视觉容易疲劳,产生错觉。由于光线和照明不良,观察时须集中注意力,而会车时引起的周期性眩目,使视网膜频繁调节暗适应,视觉容易疲劳。此外,视野被照明的范围局限,加重了视力的紧张感,降低了人的耐力和心理的稳定性,容易产生错觉,如视度较差时易误近为远、误小为大、狭窄道路当作宽阔道路、误坡道为平路等,有时明暗、黑白变化也会诱发各种幻觉。所有这些,增大了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加速了驾驶疲劳,使驾驶员疲劳征兆的出现时间比白天缩短了50%。参照物和辨别时间减少,判断失误增多。夜间由于光线暗淡,视野狭窄,参照物减少,目标背景清

5、晰度较差,导致反应时间增长约0.7秒、可见距离缩短,因而判断目标的时间大为减少。此外,对道路车辆动态的辨别,仅靠目标本身的灯光,常看不到目标原体、类型(大小、形状)及其真正动态,导致判断失误增多。人体机能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夜间行车,在人的昼夜节律未调节过来以前正是人体生理节律上的低潮期,实际上改变睡眠习惯本身就足以引起疲劳,据学者测定,白天的睡眠效果仅及夜间的26%,而夜晚则易疲劳困倦,记忆力、视力、听力等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协调性变差,特别是下半夜易出现瞌睡,导致车祸。诱发意外事件的因素增多,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增大。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四条:首先是由于夜间能见度的大幅度下降,有的驾驶员缺乏直觉能力与非直觉能力有机组合的驾车本领,导致观察、判断错漏增多;二是驾驶员在生理上、心理上、技术上以及在车辆的特殊保养上,未做好相应的转换工作;三是对道路环境、行车条件以及夜间的交通参与者(车辆、行人)等各种正常与异常变化情况不熟悉,面对各种意外而无能为力;四是对夜间驾驶疲劳和事故诱因(如心急赶路、盲目开快车等)防范不力,人的记忆、思维、反应能力和操作的可靠性下降,很难及时预见和发现一些潜伏隐患,常招致措手不及或忙中出错,事故概率也随之增高。上一页1 2下一页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