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348633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 (一)学问与力量: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擅长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把握文章中消失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力量和概括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擅长利用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熟悉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

2、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争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今日我们来连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 (一)朗读3

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 1、先看结果: 原文 字词 作用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戍:戍守、保卫 反衬烛之武的演说效果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微:没有夫人:那人(今义:妻子)及:到达因:依靠敝: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议语气去:离开之:指代郑国 证明白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胜利。也看到了一个霸主冷静的军事头脑。 2、追根溯源: (1)(宋.吕祖谦东

4、莱左传博议)“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胜利、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 原文 字词 劝告艺术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敢以(这事)烦鄙:把当作边邑 意动 既知亡矣 (示弱) 越晋难治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焉:什么用:由于陪:增加 亡郑利晋 (陈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仆人(今义:请客的仆人)行李: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5、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存郑利秦 (述利)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晋君)许君焦、瑕济:渡河版:防备工事夫:发语词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晋人无信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焉:哪里阙:削减唯:盼望图:考虑 晋人无厌 (揭短) 小结: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2)烛之武退秦师的劝告艺术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国君,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

6、不亢,沉着辞令,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度;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他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精彩地完成了劝告使命。 三、拓展延长委婉劝谏知多少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 劝谏特点:运用比照的方法讽谏。 触龙用比照的

7、方法,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拟,有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赛过爱长安君。外表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示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认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示意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假如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反而会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假如目前能使长安君“有功于国”

8、,那么他就不是只享受特权而不付出代价的人,也算对赵国有了奉献,将来就能立住脚跟,可以“自托于赵”了。这才是真正为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做出的长远准备。触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顺当地完成了劝谏的任务。 四、本课验收 1、对以下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附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以下句中划线词,意义一样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以下“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合称为“春秋三传”。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名校学案配套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