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346367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电池的设计“三环一体”教学设计四川师大附中化学组 黄鑫 【学习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条件;能利用反应原理设计原电池装置,强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认知”。2.通过原理应用、拓展等探究活动,进一步发展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3.学习原电池制作,树立合理使用能源、科技改变生活的意识,强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二、选择性目标1.根据陌生反应设计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和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灵活运用。2.深度理解原电池的本质,独立解决复杂情景中的电池问

2、题分析。【课前学习小结】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泼性顺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等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本节课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重在发展学生方法性学习的思维模式。高二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阶段,本节内容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本节课以探究学习环节为主,以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对自主探究过程方法的掌握。【课中学习活动】一、活动主线二、教学过程活动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策略活动元一 模型之建(14min)播放“水果电池“视频【问】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是?【

3、师】简短介绍电池发展化学史,引导同学们自己做科学家,尝试设计原电池【问】请大家思考,反应Zn+Cu2+=Zn2+Cu能被设计成原电池吗?投影学生设计成果【问】有不同方案吗?【演示实验】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思路,组装了双液原电池,请仔细观察。【过渡】方案可行,请同学们自主归纳,梳理出一般思路,将想法填写在学案上。观看视频,回顾整理旧知思考,回答聆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学案学生分享设计双液原电池学生分享,拿掉盐桥,设计单液原电池自主分析两种装置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做出选择观察实验,电流表指针偏转,该装置的设计合理思考,归纳,分享提炼方法:判 写 选 验通过水果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回顾旧知

4、识,激发思维活跃度激发学生探究欲鼓励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完成简单原电池设计,巩固原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无限制地讨论展示出自己的想法,简单引导,最终达成共识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为后续的学生自主实验提供示范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师简单引导,建立一般的设计方法活动元二 模型之用(10min)【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将Fe+2Fe3+=3Fe2+设计成双液原电池【师】最后一步,实验验证。请利用小组实验筐中的药品完成验证。讨论,交流,思考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设计思路,达成共识动手操作,验证实验方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思考、展示,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提高每位同学的科学探究参与度锻炼学生的

5、实验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活动元三 模型之思(16min)【师】Ag+Cl-=AgCl这个反应,按照一般思路,能被设计吗?【引导】在数学中,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常用到“割补法”。请小组讨论,做出尝试。【演示实验】理论设计成功,最后一步,验证成功突破:将非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问】但本质仍然是?【课堂小结】思考,做出判断:自发,但不是氧化还原,不能被设计成原电池聆听,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设计思路电流表指针偏转,原电池设计合理回答:宏观上化合价升降,微观上电子转移!引出一个看似明显不合理的反应,锻炼学生学科思维,培养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借助数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方法,找

6、到解决疑难的对策按照方法模型,一步一步完成设计,巩固方法深入挖掘原电池的本质,深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活动反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在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5个维度。本节课实现了其中3个方面的“落地”。1. 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梳理出了设计原电池的一般思路,对如何建立方法模型,有了基本认知。并且实现了对该方法模型的简单应用和高阶应用,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2.探究过程中,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再反思和对原电池本质的挖掘,实现了惯性思维的突破和创新。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精神就是找准事物的本质,敢于尝试,从而实现突破和创新。3.通过对电池发展的化学史的简单了解,以及自身真正参与了电池的设计,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成就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带着课堂上高度的探索热情,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不断思考,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