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弩.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34542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中外的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的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的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的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的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中外的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的弩.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中外的弩弩作为一种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两千年左右的人类战争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冷酷的角色。因为弩的存在,古代的士兵远在火枪之类的热兵器出现之前就能以现在人端步枪的姿势进行射击了。在欧洲中世纪,一个刚从田地里抓来的壮丁,仅仅需要几个月的训练便能熟练地用弩杀死花一辈子时间进行格斗训练并且全副武装的骑士。弩是如此的易于使用并且含有巨大杀伤力,因而在古代比其他任何远程作战武器更为普及,甚至引起了极力维护封建庄园及神学统治的欧洲基督教会,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139年发布赦令禁止使用弩。中国古代的弩是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

2、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木质弩臂末端装有错银的铜弩踵,前端装错银的蛇头状铜承弓器。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以骨、蚌制作的原始悬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鄂伦春、纳西、苗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测,原始的弩应远较此弩质朴,所以在战国以前弩还应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在古文献中也有一些旁证,如礼记缁衣篇引太甲说:“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韩非子说林篇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两处所提到的“机”,都宜解释为弩机

3、。所记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说明中国发明原始木弩的时间应不晚于商周时期。 春秋晚期,实战中开始重视用弩,孙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战国时,从孙膑兵法和战国策中能得知弩在楚、韩、齐、魏等国被使用。孙膑兵法所记述的阵法中,有一种叫“劲弩趋发”,说明弩在实战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341年,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就是以“万弩俱发”的突击攻势,战胜了轻敌而怠惫的庞涓的大部队。当时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张弦的擘张弩,所装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应地短些。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射程并不很远。至战国晚期,出现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张弦的蹶张弩。如战国策韩策称韩国的武卒就是“披坚

4、甲,跖劲弩”。此类劲弩装有粗壮的弓,要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张开弦,因而要求弩机更加坚固。战国中期的弩机,虽然悬刀、钩、牙等已用铜制,但无铜郭,弩机直接装在木质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张力。战国晚期的弩机外增铜郭,强化了机槽,这一部件就是适应蹶张的需要而产生的。战国弩机的望山尚无刻度,西汉时出现了带刻度的望山,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枪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当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战国时使用弩的最有名的就是秦军,弩是其主要远战武器,甚至首开先河将弩作为骑兵的主要作战兵器。前260年的长平战役中赵国将领赵括便是死在秦军的弩箭之下。战国的弩构造简单,弩弓多由富有韧性

5、的松木削磨而成,弩臂大多是木制,但考古发掘中也有青铜弩出土,普通士兵一般使用木质弩以保证机动性。东汉时出现了腰引弩,它的图形见于山东省济宁武氏祠画像石中。晋书马隆传称当时简试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强度为三十六钧(约合九石)。明朝的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可见它是单人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弩。 汉朝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弩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或大黄力弩,强度最大。参据梦溪

6、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弩”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大黄弩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弩将军”。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描述:172.jp

7、g弩的一个关键部位是弩机,这是决定这只弩仅仅是模型还是具有令人恐惧的杀伤力的武器的构件。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由三个做工精巧的青铜零件拼装而成: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图2弩机结构原理示意图)。持弩者用手指向后勾悬刀,稳定悬刀的钩心下推,弩弦脱牙后回弹将箭矢推出。望山则使弩更有资格被称作杀人机器,弩手的目光、望山的顶端和目

8、标成同一水平线时,符合了弹道曲线的箭矢的精准度几乎达到完美。现代违规词语的扳机和准星的原始形态便是如此。秦汉时期由于长期和游牧名族作战,弩的威力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弩机也有所发展,汉代出现了带有刻度的望山。匈奴人偶然缴获了一把弩后,弩弓和弩臂都能轻易仿制,唯独弩机因其工艺极为精细而无法用原始冶炼技术制造出来,因而无法普及(当然游牧民族对他们配备的复合内弯弓的威力还是比较自信的,否则他们无论如何也要造出一把弩来)。 描述:173.jpg汉代后由于政局稳定,国力提高,又长期与匈奴作战及领土扩张,弩有了很大的发展,种类增多,出现了如擎张弩(轻弩)、蹶张弩(中弩)和大黄弩(重弩)等。但真正令后人瞠目结舌

9、,堪称当时最顶尖科技的莫过于连弩。连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可连射二、三矢。 描述:182.jpg三国时期出现了可连射十矢的连弩,“一弩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一般认为是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发明,时称“元戎”。诸葛连弩的名气之大以至于能享誉海内外:不少国内外兵器爱好者都有收藏或希望收藏诸葛弩;一些即时策略游戏如帝国2、帝国3中都有诸葛弩手这一兵种;诸葛弩还出现在了暗黑2的装备谱中 描述:203.jpg诸葛连弩的特点:一是火力很强,一次能发射十支箭。二是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三是体积、重量大,单兵无法使用。 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

10、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怎样理解“一弩十矢俱发”,是十支箭同时击发,还是先后连续发出?这是认识、研制诸葛连弩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国古代在这两方面都进行过很多探索,各有硕果。正是他们的探索,为我们重新认识诸葛连弩提供了基础。先看同时击发数矢的弩。一张大弓,同时击发两箭或三箭,这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傅,通“附”,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可证。把二矢同时附在弩机上,当为一击而同时发射两矢的弩。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

11、,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此当为同时发射三矢的弩。曹丕饮马长城窟行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说的也是一击而发四、五矢。明武备志卷103所载神臂床子连城弩,可同时发射四、五只箭。这是我国古代关于“连弩”这个专用名词的的第二种意思,即指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但这种类型的弩,我们认为肯定不是诸葛连弩类型。首先,从现有资料看,目前还没有同时击发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同时击发五十矢。事实上,这种床弩也不可能同时击发五十矢。发箭应对准目标,十个或五十全敌人排在一起进攻的情况并不多见。同时发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一弩同时发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十份或五

12、十份后,其射程还能多远?还有什么杀伤力可言?第三,这种笨重的弩床难以携带,根本不适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条件,即不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第四,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与诸葛连弩的“矢长八寸”差别太大。第五,这么长的矢,显然不可能“以铁为矢”。再看连续发射的弩。这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弩床上架两张弓、或三张弓、或四张弓,战时可利用摇柄绳轴事先张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职业射手发射。发射时虽有先后之分,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续发射”。这种弩在宋代较为流行,宋史太宗一:“十二月乙丑,幸讲武台观机石连弩。”宋史真宗二:“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飞山雄武营,观发机石、连弩,遂宴射潜龙园。”

13、宋史礼志二十四军礼阅武条:“其按阅炮场连弩及便坐日阅召募新军时,令习战如故事。”宋史卢斌传:“俄复大设机石、连弩、冲车、云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乱下,斌与州将随机设备。”宋史蛮夷传三抚水州传:“蛮复连弩北岸。”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的这几种大型床弩。其实质是将数张单发弩合而为一,由一人射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连续射击,但我们认为这类连弩主要是强调连结的意思。它张弓时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齐出力才行。我们认为,这也不是诸葛连弩的类型。因为:1,迄今为止,在一张弩床上最多只能架四张弓,最高只能实现四矢连发,不可能连发十矢,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连发五十矢。 2,这种笨重的弩床也难

14、以携带,不适宜西南及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3,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4,这种矢也不可能是“以铁为矢”。另有一种连续发射的弩,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 这种弩,我们认为就是失传甚久的诸葛连弩,至少是这种类型。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惜当时火炮已经使用,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未能推广,不久再度失传。诸葛弩如下图所示,舍弃了弩机,在弩臂上加装了一个箭匣和推拉杆。通过杠杆原理,连弩在无需重新装箭的

15、情况下将十支箭矢全部点射射出。如此高效战斗力使连弩的制造工艺要求极其严格,部件只有在尺寸误差极小的情况下才能顺利组装并发挥作用。因此在生产力有限的封建时代连弩并没能大量普及。不过其在破坏步兵阵式及防守要塞时表现出来的独特优势使其在鸦片战争以后仍装备于一些清朝部队中。 描述:174.jpg图171,172-中国连发弩表面观,172示开放的背面AA连发弩的箭仓,准备发射时其中可存放十到十二支箭。其宽度略大于弩箭直径以免影响箭下落。BB弩臂,竹制弩干固定其上。C控制整个连发弩运作的杠杆,用金属销钉分别与弩臂和箭仓相连接,具体见图174。E装于弩臂上方,箭仓下方的木制箭槽,发射时弩箭落入其上的凹槽,与箭仓之间的缝隙是弩弦移动的地方,其后缘缺刻在发射过程中能勾住弩弦。与箭仓连接成一体。发射连弩比发射普通弩简单得多。首先将杠杆向前推,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刻向上抬升并自动勾住弩弦。正常情况下弩弦横在箭槽中央起到阻挡箭仓内弩箭落入箭槽的作用,但当弩弦被勾到箭槽后方后,一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动落入箭槽。要完成发射动作只需将杠杆扳回,在这过程中箭槽与箭仓就会向后运动并将弩弦也往后拉,弩干弯曲蓄能。拉到尽头的同时箭槽后缘也会开始下坐,箭槽缺刻下方顶钮露出下方的部分与弩臂接触并被顶起,随之将弩弦顶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