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343607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简介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

2、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

3、东西是错的。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第七

4、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有无相生释文题“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明主旨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

5、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

6、“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1词语理解(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同“_”,_ 死而不亡者寿 通“_”,_ 其脆易泮 通“_”,_ 起于累土 通“_”,_ (2)一词多义形共明易知为(3)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古义: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民之从事古义:_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常于几成而败之古

7、义:_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人之生也柔弱古义:_今义:软弱。其死也坚强古义:_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埏埴以为器古义:_今义:认为。自见者不明古义:_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4)虚词归纳斯其几当2词类活用(1)斯恶已:_(2)为无为:_(3)事无事:_(4)味无味:_(5)图难于其易:_(6)为大于其细:_(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 (8)是以圣人犹难之:_3特殊句式(1)死而不亡者寿。(2)前后相随,恒也。(3)柔弱者生之徒。(4)报怨以德。(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8)九层之台

8、,起于累土。(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自胜者强。(11)自知者明。(1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答:_4语句翻译(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_(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_(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译文:_(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_(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_文本名句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外名句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将欲夺之,必固与之。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老子第二章)2.(老子第十一章)3.(老子第二十四章)4.(老子第三十三章)5.(老子第六十三章)6.(老子第六十四章)7.(老子第七十六章)1“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答:_2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_3这些选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