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343065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 - 漳州.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1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课标内容1通过实验了解硫、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能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向大气中排放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3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二本专题的教材分析教材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本专题在

2、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另外两种重要的元素硫和氮。通过对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教材以空气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问题作为切入点,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STS的思想引入教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当使用也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并加以合理应用,方可避免出现某些负面现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专题设计编写线索:社会问题 物质性质 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线索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海水中获得化

3、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与可持续发展背景元素具体物质氯、钠铝、铁、铜、硅硫、氮硫单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浓硫酸、硫酸盐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铵盐、硝酸(空气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硫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2、实验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办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3、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发展要求形成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说 明不宜拓展硫化氢在氧气不足和足量条件下的燃烧反应。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

4、用知识体系:二氧化硫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物质类别的角度)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氧化还原的角度)漂白性、毒性(特性的角度)对环境的污染酸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危害酸雨的防治物理性质用途核心知识: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SO2的化学性质 恰如其分地评价SO2对人类的影响2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酸FeS2(或S)SO2SO3稀硫酸的通性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工业上制硫酸的原理硫酸的性质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工业制备硫酸的反应原理以及与工业生产的不同,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不同价态硫之间的转化关系。 浓硫酸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3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知识体系:Na2SO4H2SO4

5、BaSO4SO3SO2SH2SFeSHgSH2SO3Na2SO3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核心知识: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知识要求:基本要求1、认识氮的氧化物的性质,了解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2、通过对含氮化合物性质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3、了解氨的合成对氮肥生产的促进作用,知道氮肥的性质,认识科学使用氮肥的意义。发展要求1、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2、全面、系统地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说 明1、不宜拓展二氧化氮和四氧化氮

6、的转化。2、不宜拓展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还原规律。1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雷电NONO2HNO3空气中N2化工汽车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从两个方面(自然、人工)产生氮氧化物,以及氮氧化物的转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空气中N2NH3物理性质NH4+弱碱性氯化铵的热分解铵盐与碱反应2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以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为载体,重点是学习氨和铵盐的性质3硝酸的性质NH3NONO2HNO3物理性质不稳定性、强酸性强氧化性(浓、稀硝酸与铜反应,浓硝酸与炭反应,钝化)硝酸工业制法硝酸的性质知识体系: 三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建议(1)对氮、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宜从物质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的规

7、律及物质特性这三个角度去认识、理解。(2)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课本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要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做到使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去认识物质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3)本专题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STS思想引入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氨的合成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体现化学科学的重要价值。通过对酸雨等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科学的价值,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4)教材设计了多种教学功能的栏目,教师应根据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对这些栏目

8、进行详略不同的处理,并合理利用这些栏目来设计教学。如“你知道吗”及书中的相关图片可用来进行问题的提出;“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可用于对问题的探究;“问题解决”可用于对知识的应用。(5)到本专题止,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知识体系,揭示了相应反应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网络,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2实验教学建议(1)SO2的漂白性实验 所用的品红溶液浓度要小,否则颜色变化可能不明显。教学时可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进行比较。(2)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 在蔗糖中先加入少量水湿润,可加速浓硫酸的脱水作用。由于实验中同时有CO2和S

9、O2放出,建议:在盛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塞上一团浸有碱液(或碳酸钠溶液)的棉花团,以吸收挥发出的有毒的SO2气体。由于此时还没有介绍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时可先留一些疑问,待学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后,再讨论此现象。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将此实验安排在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学以后,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浓硫酸与蔗糖的作用,浓硫酸不仅显示了脱水性,还显示了强氧化性。(3)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实验 建议将铜片改为下端卷曲上端通过橡胶塞的粗铜丝,这样可通过上下抽动铜丝来控制反应的进行。在加热过程中,铜的表面往往会出现黑色沉淀物,溶液也会发黑,持续加热一段时间,颜色会变浅。由于反应比较复杂,不宜向学生作过多介绍。(4)氮气

10、与氧气放电反应的实验 这是氮的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的关键。由于该实验大约需要10分钟,教学时在时间上要作好合理的安排。如果生成的氮的氧化物的量不多,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建议补充NO2溶于水的实验。(5)影响氨的喷泉实验 关键因素是圆底烧瓶要干燥,充满氨气,且装置要密闭不漏气。教学时要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氨气的性质。(6)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活动与探究 要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特点、反应的条件等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初步学会氨气的检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7)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 可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两者实验现象的差

11、异,让学生认识浓、稀硝酸性质的差异和还原产物的不同,但不宜介绍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补充浓硝酸的不稳定性、与碳反应的实验。3本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广度要求建议通过实验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限于教酸雨的危害和酸雨防治的方法,教材正文出现的方程式)。运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氮及其化合物。通过实验认识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能书写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此外,对于STS知识也不能随意扩展或者“一步到位”。例如硫

12、酸的制备是传统课程中相当重要的核心知识内容之一,而新课程将其作为具有STS功能和意义的内容在栏目中出现,只要求“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但是,有的教师将这样的STS知识处理得很细致,给学生全面介绍硫酸工业生产的原料、原理、设备、材料的循环利用等问题,一下子就回到旧的教学路子上,而硫酸工业生产中“硫元素间相互转化的实现”的应用则被忽视,违背了这些内容设计的初衷。实际上硫酸生产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在“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中才要求的。硝酸的工业制备也类似。四教辅分析我们(漳浦一中)配套的辅导练习是由王祖浩、吴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学习与评价 课课练。在本专题中它有十份练习共99题,包括8份课时练

13、习以及“专题复习”和“专题测验”各一份。学习与评价 课课练基本上是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而编写的,习题量虽少但是基本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题型,很精要。但是也有个别习题不是很准确而且此辅导书没有教材分析,也许有些学生可能还要一些分析教材、知识点归纳总结和例题讲解的辅导书相辅助。五课时分配建议(说明同上)单元名称内容建议课时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1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1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氮肥的生产和使用1硝酸的性质1专题回顾和小结合 计6说明:上表的课时是配套教参的建议,课标规定每个模块学习时间为36课时,但这些课时是纯粹课堂教学,不包括单元、专题、模块的总结、考试、讲评及实验等所需时间,建议实际教学安排应把这些时间考虑在内。参考文献: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实施指导意见2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3中学化学新课程培训 漳州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指导组 蔡赐春 汪俊 2006年10月22日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