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342964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炭担沟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版-学位论文.doc(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温州兴安矿山建设有限公司 日 期: 2010 年 12月 10 日目 录一、编制依据及原则1二、编制范围2三、施工组织总体目标2四、工程概况3五、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13六、生产系统15七、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劳动组织23八、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24九、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28十、确保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40十一、质量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41十二、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措施73十三、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74十四、成品保护措施75附录: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安全生产许可证3、企业资质证4、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2、5、税务登记证6、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7、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后附: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矿井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2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施工组织设计一、编制依据及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发布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3、采矿工程设计手册;4、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编制的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矿井地质报告;5、山西省煤炭

3、工业厅晋煤规发2010362号关于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6、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0年编制的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及其批复7、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提交的施工图设计图纸及其参考资料。(二)编制原则1、科学部署,统筹安排,合理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均衡生产。2、精心组织,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3、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工艺。4、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5、精打细算,降低工程成本。6、临正结合,节约用地,节约投资。7、文明施工,保护环境。二、编制范围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

4、有限公司新建主斜井、1号回风立井延深、井底车场及井底硐室、井底煤仓、进风斜巷、清理撒煤平巷、10号煤总回风大巷、10号煤运输大巷、10号煤轨道大巷、10号煤回风大巷、10号煤上仓斜巷、10101工作面运输顺槽、10101工作面回风顺槽、10101工作面开切眼、10102回风顺槽、10102运输顺槽掘进头、10103回风顺槽掘进头、10号煤采区变电、10号煤采区水仓及泵房、4号煤甩车场、4号煤下运皮带巷、4号煤运输、轨道、回风大巷、4号煤采区变电所,4号煤采区水仓及泵房、4101工作面运输顺槽、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4101工作面开切眼、4102运输顺槽、4102回风顺槽掘进头、4103运输顺

5、槽掘进头、联络巷等。三、施工组织总体目标(一)工期目标本合同段工程计划于2010年12月29日开工,2013年4月上旬竣工,总工期安排28个月。 (二)质量目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执行国家和煤炭行业部门有关加强质量管理的法规与文件,按ISO9000体系组织施工,以矿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合同相关规定为检验标准,认真组织施工生产,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确保工程量质量达到省级优质工程。(三)安全目标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指导方针,杜绝重伤及以上人员事故,杜绝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杜绝火灾和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及其它重大事故,千人负伤率控制在4以内。(四)文明施工目标

6、严格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体系,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文明施工树样板,创优质文明施工工地。四、工程概况 (一)交通及地理位置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12km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551110759,北纬373525373627。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孝柳铁路约15km,交通较为便利。(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

7、,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沟谷,高程为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290.4m。 (三)气候条件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8.6-11.4,极端最高气温38.1(1985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21.7(1984年12月24日)。年平均降水量464.2m,雨水多集中在6-9月份,年蒸发量1766.2-2171.7mm。霜冻期一般始于10月上旬,终于翌年3月。风向多为西北风,

8、最大风速4m/s。最大冻土深度为1m左右。 (四)地震情况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为度。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只在1829年4月(清道光九年三月)离石发生过5.25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730,东经11112。(五)地质概况1、地层该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根据地表出露、矿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100m。上部

9、50m左右为灰色、蓝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40m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厚24.0548.71m,平均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中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1-3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地层厚度76.8698.52m,平均86.25m,根据岩

10、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下部:由K1砂岩底至L1灰岩底。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K1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层位稳定,厚度2.037.91m,一般5.02m。含煤3层,分别为10、11、12号,其中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上部:由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主要由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石灰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3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灰岩、K2灰岩、L5灰岩,L1灰岩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厚约16m左右,顶部有时为泥灰岩,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物

11、化石,厚度一般8m左右;L5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含黄铁矿集合体,厚度3.15m左右。含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以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厚度66.4879.97m,平均72.82m。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以及煤层组成。所含煤层有02、03、1、2、3、4、4下、5号。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5)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全组厚88.95105.45m,平均98.00m。岩性

12、下部以深灰色、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灰色、灰绿色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岩,与黑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泥岩、夹有灰绿色、深灰色砂岩及砂质泥岩。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以K6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在井田内仅赋存于中部,最大厚度260m左右。岩性为紫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黄绿色砂岩。(7)上第三系、第四系(N+Q)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为棕红色砂质粘土、砾石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夹有钙质结核,厚度一般20m左右。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

13、+3):上部为淡黄色黄土、沙土、亚沙土,质软、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含砾石层。下部为棕黄色沙土、粘土、棕红色粘土,含条带状钙质结核,厚30m左右。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由近现代冲、洪积砂、砾及沙土组成。厚度08m,一般3m左右。2、地质构造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中阳离石向斜),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3-1),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

14、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类。3、可采煤层兼并重组后采矿证批准开采410号煤层,各可采煤层叙述如下:(1) 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L5灰岩约25m左右,煤层厚度1.301.82m,平均1.67m,4号煤层部分采空,为全区(赋存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石,夹石最大厚度0.30m,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为细砂岩。在井田东部及西部均有出露。 (2)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4号煤层约61.22m左右,煤层厚度1.633.40m,平均2.70m,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常含一层夹石,局部含

15、3层夹石,单层夹石最大厚度0.20m,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在井田西部出露,东部有风氧化现象。可采煤层特征表地层煤层煤层厚度最小-最大平均(m)夹石数结构层间距最小-最大平均(m)可采性稳定性顶底板岩性顶板底板山西组41.30-1.821.670-1简单55.25-73.3661.22(赋存区)全区可采稳定砂质泥岩细砂岩太原组101.63-3.402.700-3简单-较简单(赋存区)全区可采稳定石灰岩砂质泥岩4、含水层(1)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段在上马家沟组,含水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据详查勘探水文地质资料,该含水层在赋存较浅区域,富水性强,单位涌水量1.7213.35L/s.m;赋存较深区域,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0.00076L/s.m,渗透系数0.0047m/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