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339577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彩陶文化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制作一种红色的特殊陶器,上边再画上彩色的花纹,因而我们叫这种文化为“彩陶文化”;最早的应称:半坡文化(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等。金字塔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建筑物,因其形状似汉字的“金”字,故译为金字塔。在古埃及叫piremus,有高的含义,是埃及人用石头建筑的法老的陵墓。画像砖 画像砖是模印或刻划图像于泥坯上并经过烧制而成的砖,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用于建筑物装饰。唐三彩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蓝、紫等色,以黄、绿和器胎上的白色为主调,

2、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唐三彩的色彩是唐以后各类低温色釉和彩釉瓷的鼻祖,造型则是瓷塑的先驱。 辟邪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形如虎似狮,态极凶猛,体魄健壮。画像石画像石是指有雕饰有图像的石制品,它始兴于西汉中期,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多砌筑于墓室,少数也用于装饰石棺椁以及地面上石碑、石阙、石祠堂。石窟寺 石窟寺是供佛教僧人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窟内通常按不同的功能雕塑和绘制相关的佛教内容和各类形象,做功德者还会根据自己的祈愿题刻或书写下发愿文。因此,石窟寺又是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明四家明四家亦

3、称为“吴门四家”。 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 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罗可可艺术 罗可可艺术发源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又称“路易十五式”。罗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

4、“贝壳工艺”两个词引申而来,泛指从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塑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个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罗可可在设计和绘画中得表现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些特点: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虐性和飘逸性等。罗可可绘画的代表是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野兽派野兽派是20世纪的第一个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出现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他们特别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马蒂斯是野兽主义的主将,研究非洲土著雕刻和阿拉伯的艺术,对他的新画风产生了影响。追求原始格调,富有幻想意味。他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型,用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使画面充满律动感。吸收东方和非

5、洲艺术的表现手法,放弃传统的明暗造型手法,富表现力和装饰性。陵阳公样陵阳公样即用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式。唐太宗时,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组织设计了许多锦、绫新花样,如著名的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些章彩奇丽的纹样不但在国内流行,也很受国外欢迎。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西周时代,青铜冶铸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简答题“六法”的出处、作者及

6、内容 出自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国品,这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气韵生动”就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造型基础,包括形、色及构图。“传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秦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

7、畏而难忘的印象。简答何谓“扬州八怪”所谓“扬州八怪”,是指清朝初年聚集在扬州的一批勇于创新的画家。他们富于创新精神,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花鸟写意画。“八怪”中的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既不满于现实,又在卖画于扬州路上殊途同归,相互影响,而且深受市民阶层喜新尚奇的推动,艺术创作上具有下述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这些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文人化的职业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的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因他们非统治者标榜的正宗,便目之为怪。哥特式艺术特点 哥特式的艺术概括

8、讲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它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哥特式的教堂非常强调“高”与“光”,因为“高”是天堂,“光”是神灵,故以此来“净化”人们的灵魂。二是它比罗马式的建筑轻巧的得多,普遍使用矢状拱券,强调直线上升,内部少墙壁。而窗户很多,窗上镶有彩色的玻璃画。在内部装饰上也广泛地使用了雕塑,建筑与雕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是哥特式是欧洲美术史上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再建筑和雕塑方面成就很大,代表着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艺术以及这个阶段艺术工匠的创作水平。哥特式建筑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它在工程技术、结构力学和新材料应用诸方面都有突破和新的贡献。巴洛克美术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会上

9、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豪华之能事是它的一大特点。其次是它的浪漫性,巴洛克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巴洛克的雕刻和绘画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其三是它的激情性,巴洛克美术作品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作品上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感情世界悲伤、欢乐、神秘、恐惧等。巴洛克美术不仅外形令人激动,它的内容也是骚动不安的。这种骚动不安与激情有的是和宗教有关,有的与当时动乱不宁的时局有关。第四个特点是它的运动性。即它在内容上是充满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则强调运动感,运动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都似乎是一

10、瞬间的闪光,它在不定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和规律。第五个特点是它的空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平面的,而巴洛克美术则非常重视表现空间和立体感。一幅画依靠光来造型,追求一种深度感。建筑和雕塑品也是这样,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这种突破平面,强调空间的观念,不单为巴洛克美术家所持有,卡拉瓦乔和他的追随者们也都这样做。第六个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美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的形式。一种是建筑和雕刻、绘画的综合。第七个特点是它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密切的关系,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殉教、幻觉、神秘的故事和情节。第八个特点是有一定的背离现实生活的

11、倾向,这也是巴洛克艺术非常主要的缺陷之一。 论述题评论德拉柯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查理十世的封建政权。在这次大搏斗中,德拉克洛瓦才真正地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在自由引导着人民一画中。这幅画又名1830年7月28日,它是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一页。德国诗人海涅把这幅画誉为表现了七月革命的“真实面貌”,恢复了“贱民”的尊严。这幅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描绘了当时的题材,故有着真实的生活气氛,没有以往常见的异国情调,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型杰作。二是把群众作为主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的特色,有工人、市民

12、、学生、女工等。这些街垒中的战士表现了坚定、乐观的精神,没有以往常见的悲剧性,这说明革命的现实感染了画家。在金字塔式的构图里,自由女神处于顶端,她戴着弗里吉亚帽,一手举三色旗,一手持枪正在号召着人们前进,在她身后是处在烽火迷浸中的人群,那些保皇党的尸体被群众踏在脚下,显示了革命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背景上隐约可见巴黎圣母院,点明了事件的真实环境。这幅画从1830年9月开始动手,到第二年的5月初就在沙龙展出,获得了一致好评并获奖。这幅画标志着德拉克洛瓦的积极浪漫主义达到了最高峰。评价阿尔卡迪亚牧人传统古典风格确立普桑在阿尔卡迪亚的牧人一画中,描绘如诗如画的夏日野外,本是无忧无虑的牧羊人聚集围绕在一

13、座简朴的墓前,以手势表达出他们所发现的墓碑题词。碑上刻着拉丁文“Et in Arcadia ego”(等在阿尔卡迪亚自我),表达了这人间仙境曾经存在、却为人们所遗忘的历史。“阿尔卡迪亚”源自古典希腊时期的田园诗,据说位于希腊南部山区的中央高地上,是个牧羊人和猎人居住的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传统中牧羊人整个夏日过着野外生活,他们照顾羊群,也有许多时间是在吹笛、写情诗或对唱;早于西元前三世纪就已有诗人和艺术家们颂扬阿尔卡迪亚的乡景田园风光。古代牧羊人身体前倾,有的积极探索、神情紧张的宣读碑文,有的显出好奇的表情。站在左边的牧羊女暗示性撩起衣摆的方式,构成巴洛克式戏剧化的魅力。画中古典的牧羊人手指铭文,

14、似乎在沉思、研究铭文的意义,透过手势和眼神说明年轻的自己对永生的意涵不解。右侧的女子端正的面貌,高贵、优美的服饰,典雅的身体比例,稳重、庄严的仪态,表现出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形式;画中构图严谨,四位年轻人或左右、或高低、前后彼此平衡,秩序明晰,加上光线与自然景物的描写,富有田园诗般宁静气氛。普桑舍弃了义大利巴洛克式风格的情感层面,以井然有序、具体而优雅来呈现古典色彩。在桂尔奇诺画中明显强调的头骨,在普桑的画中已不再是显著的重点,甚至被省略。而牧羊人映在碑文上的影子似乎在提醒人间欢乐的短暂,从而强调生命永恒意义的追寻。评价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古绘画史上的一件重要作品,共分为5个段落,

15、每一段都以主人韩熙载为主角。第一段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和几位宾客一起欣赏一个女子弹琵琶,大家的视线都投向女子的琵琶。第二段,韩熙载换了便服,手拿鼓槌,正在打鼓,四周有人用手打拍子,有人用拍板,配合着一个女子的舞蹈,有一位叫做德明的和尚,很安静的站在一边。第三段,韩熙载回到床榻上,一位侍女捧着水盆,让他洗手。第四段,韩熙载坐在椅子上,聆听箫笛的合奏,有五个女子正在吹奏。第五段是韩熙载手拿鼓槌走出来,好像又要开始打鼓了。画家通过他在各个场景中举止行为的描写,较好的把握了他的放纵个性和特定的抑郁和苦闷心态。画卷设计了张宴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相继展现的场面,使观者多方面的了解其生活面貌

16、,从而获得鲜明强烈的印象。画中人物的身子容貌及手势都处理的自然合理生动传神,线描细劲准确而流畅,色彩明丽而协调,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效果,此图表现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及生活面貌,较之其他那些单纯描绘贵族享乐生活的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评价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绢本,墨色淡着色,长527.8厘米,宽25厘米,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节的风貌。汴河系大运河之北段,是开封政治经济中心的大动脉,连接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张择端创作这一宏伟非凡的画卷,主要从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和街市中的人事活动展开。画卷的美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活动;后段为城门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汹涌、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