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33771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绪论一、论语的命名与由来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此书编纂者并非一人,有孔子弟子,也有再传弟子。其编纂始于春秋末年,基本成书于战国初年。由于杂出众手,长近百年,其体例行文不一致处就在所难免了。二、论语的体例 论语为语录体。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三字命名。一般认为: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二十篇中有四篇有较明显的中心问题。即:乡党第十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其为人。微子第十八记载孔子及古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尧曰第二十除孔子言论外,集中摘录古史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三

2、、论语的版本汉时有三种传本: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多知道、问王二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子张问独立成篇)。西汉末年张禹张侯论以鲁论为根据,参齐论而成。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据,作论语注,曹魏时何晏据此作论语集解。其重要注本有: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丙疏。收在十三经注疏中。、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集注中。明清科考依据,影响很大。、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集清人研究之大,收在诸子集成中。、论语译注,杨伯峻著。较通俗、发行量较大的本子。四、论语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简介第一节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仁外礼。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5次。孟子学说才是仁学,荀子

3、则为礼学。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1)所作所为合乎“礼”,也就做到了“仁”。所以“仁”与“礼”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阳货11)说文:“仁,亲也。从二,从人,人亦声。”“仁”最通俗的解释见“樊迟问仁”章。子曰:“爱人。”(颜渊22)理想的人际关系应是关心、爱护,而不是斗争、陷害。进一步的解释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30)仁者爱人,由近及远。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书云:“孝乎惟

4、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为政22引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2)“仁”是总原则,是真理。故“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3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仁”也是最高德行。其弟子,仅“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对令尹子文、陈文子只称“忠”、“清”,而不称其“仁”。为人民谋幸福则可称“仁”。不仅“有天下而不与也”的尧、舜,甚至“不俭”,“不知礼”的齐相管仲,也得到了“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的评价。孔子强调发挥主观努力就能追求到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论语中未给“礼

5、”明确地下定义。“礼”应是古代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孔子所言礼并不等于是周礼,他虽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14)但实际上是有所损益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23)其损益包括这几个方面:1、 保留周礼之“亲亲”,但加上了“爱人”。2、 周礼选官是“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左传宣公12年)孔子却提倡先学后仕。主张“举贤才”。3、 周礼“礼不下庶人”,孔子则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4、 周礼规定各级学校只有“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孔子则提出“有教无类”。第二节 孔子哲学思想一、 天命观“孔子是不迷

6、信的”(杨伯峻译注8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无。重人事而轻鬼神,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不表态。孔子平时“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君子于其所知,盖阙如也。”(子路)他主张“多闻阙疑”(为政)还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15)凡事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对祭祀之事只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12)其目的是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9)。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22)孔子病重时,反对子路为他向山川

7、鬼神祈祷(述而35)。楚昭王病重时,拒绝祭祀河伯,孔子赞美他“知大道”(左传哀公年)。孔子也不信占卜。反对臧文仲“居蔡”,“何如其知也!”(公冶长)引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时,结论是“不占而已矣”。(子路22)仅未明言“枯骨死草,何能知吉凶乎”(论衡卜筮)而已。孔子借鉴了前人的思想。周太史过答宋襄公问时就认为“陨星”是“阴阳”之事,而“吉凶由人”。子产也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16年)但不能说孔子是唯物主义者。他只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17)而已。“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论天。论语中孔子说了12次。有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8、焉,天何言哉!”(述而19)“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泰伯19)此意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大象)类似。主宰、命运之天则有多次。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13)“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9)“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28)“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23)“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5)“吾谁欺?欺天乎!”(子罕1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35)其具体语境,一是发誓(“天厌之”),二是在困境中自慰及慰人(“知我者其天乎”),三是发怒(“欺天乎”) 。论命。(论语)中

9、孔子说了5次。如:“五十而知天命”(为政4)“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10)“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36)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3)古人言命,是不能理解宇宙及社会现象的缘故。孔子所言,亦多关于人事。天如有意志,伯牛不应有恶疾。故孟子这样解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二、 认识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述而20)孔子倡导多闻多见。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2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2)“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9)孔子也重视思维。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12)感知与思维还应达成统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 (为政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31) 三、 中庸思想既是孔子的哲学方法论,也是其最高道德标准。说文“中,正也。” 尔雅:“庸,常也。”“过犹不及”(先进16)守其标准,不走极端。不讲原则,即为“乡原,德之贼也。”(阳货13)一定事物的质,总是与它的量联系在一起。要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其量就得保留在一定的界限(即“度”)内。“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141)第三节 孔子政治思想一、 向往大同孔子最高政治理想应是“天下为公”,见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12、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论语中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25)孔子对尧、舜、禹极力赞美: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18)孔子提倡政治民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孔子没有君权神圣之说。对事君,“勿欺

13、也,而犯之。”宪问他反对愚忠,主张不与昏君、暴君合作,甚至可以弃之而去。如:“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24)“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卫灵公1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种政治民主的思想。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孟子甚至主张起来推翻暴政:“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并引尚书为证:“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孟子还将“为民作主”的思想具体化为“与民同乐”的主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

14、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诗大序作者亦承此精神,倡导“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中亦有不少篇目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如:“谋之其臧,则具是违。”(小雅小旻)“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小雅节南山)“非面命之,言提其耳。”(大雅抑)小雅大东一诗称:“大东小东,杼柚其空。”则反映了被周人征服了的殷、奄等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恨心情。这也表明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大道既隐”之后家天下的政治局面的保留态度。二、 实现小康这是孔子在有生之年内打算为之奋斗的现实的政治目标,其性质是和平变革,其途径是复礼正名。是维新,还是革命,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要看时代条件如何。和平变革如果行得通,就可减轻损失,人民群众也可少受一些战乱痛苦,对统治者则更为有利。但如果当权者因太顽固而不肯变通的话,社会矛盾就会达到某一临界点,那就必然引发革命,也就是说只能采取革命一途了。“复礼”不是全面复辟周礼,而是有所“损益”,是“旧瓶装新酒”。“正名”也不是单争一个空头名义,而是循名责实,以此来整顿社会秩序。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其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在政治体制上,孔子主张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礼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